明清诗文

文章发布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课程安排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明清的文学成就集中于小说。但是诗文仍然是传统士大夫精神生产的场地。

对于课名可以做深入的思考。在1999年,明清诗文领域仍然是“期待关注”的状态。

  1. 文学流派研究
  2. 作家群体与士人心态研究
  3. 地域文学研究
  4. 世家与文学研究
  5. 女性文学研究
  6. 学术思想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7. 前代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
    ……

学术研究的价值与研究对象的价值。学术史的两面性,学术的前沿性。

    学生阅读篇目:杨士奇《游东山记》

        阅读材料:《逊志斋集》,宁波出版社2000

        《逊志斋集》,四部丛刊本

《东里文集》 中华书局1998年

第五次:第一节课:解缙生平及其创作

老师讲解篇目:《大庖西封事》、《代王国用论韩国公冤事状》

第二节课:茶陵派 李东阳  于谦

老师讲解篇目:《通达下情题本》、《除夕》、《寄彭民望》《咏石灰》《绿筠书舍记》

阅读材料:《怀麓堂集》,四库全书本

第六次:前后七子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第七次:王守仁 李贽

    阅读材料:《王阳明全集》

             《藏书》《续藏书》《李贽文集》

第八次: 吴中四子

      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老师讲解篇目:《与文征明书》《桃花庵歌》、《丁未年生日序》、《短长行》、《示续》、《答张天赋秀才书》、《烧书论》、《雪后》

    阅读材料:《唐伯虎全集》、《怀星堂集》

第九次:唐宋派及归有光

    繁体字认读及断句测验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老师讲解篇目:《任光禄竹溪记》、《项脊轩志》

阅读材料:《荆川先生文集》、《震川先生集》

第十次 汤显祖 徐渭

老师讲解篇目:《牡丹亭记题词》、《代初进白牝鹿表》、《拟上督府书》、《赠严宗源序》、《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

阅读材料:《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

         《徐渭集》,中华书局

          

第十一次 公安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老师讲解篇目:《真正英雄从战战兢兢中来》、《刻文中子序》、《嘉鱼纪游》、《寄三弟》、《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与徐汉明》、《灵隐路上》、《江南子》、《名教、鬼神》、《感怀诗》

阅读材料:《白苏斋集》、《袁中郎全集》、《珂雪斋集》

第十二次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锺惺、谭元春

老师讲解篇目:《浣花溪记》、《再游览乌龙潭记》

阅读材料:《隐秀轩集》、《谭友夏合集》

第十三次 钱谦益 柳如是

老师讲解篇目:《跋颜鲁公自书诰》、《甲申端阳感怀》、《金陵后观棋》、《西湖杂感》《后秋兴》《行行重行行》《寒食夜雨》、《听钟鸣》、《金明池·寒柳》

阅读材料:《初学集》、《有学集》、《柳如是集》

第十四次 吴伟业 王士祯

    老师讲解篇目:《海市记》《悲歌赠吴季子》《圆圆曲》

阅读材料:《吴梅村诗集》《渔洋山人诗集》、《渔洋精华录》

第十五次  袁枚 龚自珍

    老师讲解篇目:《祭妹文》《别常宁》《马嵬》、《鸡》《卓笔峰》《上大学士书》《杭大宗逸事状》《己亥杂诗》

阅读材料:《袁枚全集》《龚自珍全集》

宋濂

老师讲解篇目:《兰花篇》(诗)、《别义门》(诗)、《郑氏家范》、《白牛生传》、《商于子家贫》、《玉戭生与三乌丛臣》、《蔡人有列宗子泓》、《记李歌》

要求学生阅读并抽查篇目:

《桃花涧修禊诗序》、《齐西王须》、《杜环小传》、《李疑传》

阅读材料:

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兰花篇

阳和煦九畹,晴芬溢青兰。
潜姿发玄麝,幽花凝紫檀。
绿萝托芳邻,白谷挹高寒。
玄圣未成调,湘累久长叹。
绿葹虽外蔽,贞洁终能完。
岂知生平心,卒获君子观。
杂以青瑶芝,承以白玉槃。
灵风晓方荐,清露夜初溥。
此时不见知,骈罗混荒菅。
春风桃杏华,烂若霞绮攒。
徒媚夸毗子,千金买歌欢。
弃之不彼即,要使中心安。
愿结美人佩,把玩日忘餐。

将兰花与其他花对比,表达青年宋濂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别义门

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
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白牛生传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

生趣干短小,细目而疏髯。性多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怠,存诸心、著诸书六经,与人言亦六经。

或厌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学也,六经其曜灵乎!一日无之,则冥冥夜行矣”。

商於子家贫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玉戭生与三乌丛臣

玉戭(yan)生与三乌丛臣朋。玉戭生曰:“吾侪宜自厉,异时立朝,势人之门足毋涉也。”三乌丛臣曰:“此余切齿腐心者,盍誓诸?”玉戭生喜,乃歃血誓曰:“二人同心,毋循利,毋訹有位,毋附厥憸壬而移其行。有违此盟,明神殛之。”

居无何,共仕于晋。玉戭生复申前誓,三乌丛臣曰:“言犹在耳,何敢忘也!”时赵宣子得君,诸大夫日奔走其庭。三乌丛臣悔,复恐玉戭生知之,又不得不往也。鸡初鸣,即去候宣子。入门,有危坐东荣者,举火照之,则玉戭生也。各惭而退。

君子曰:“二子贫贱时,其盟诚良。及登禄仕,遽变初志,何也?利害战于中,位势怵于外故也。”

蔡人有列宗子泓

蔡人有列宗子泓,性好洁。恶人口,遇人与语,遥答之,且答且唾,人进寸则退尺以避。沐浴必十更汤,收湿不以巾,遡风乾之。掘坎为匽而轩其上,下流河水,随溷随流。欲行人道,汲井泉前后濯,大雪不废。妻以病寒死。

然好嗅女妇足纨。足纨若行幐,缠三周而覆涌泉,善垢。或解之,其臭逆鼻,人不哕即吐。子泓独乐之,骄人曰:“是何郁金之腴也,婆律之润也,椒兰之郁也!”置诸袖中,饭不甘,嗅之;神度弗爽,嗅之;怒不舒、懑不释也,又从而嗅之。濒死,召其子曰:“吾死矣!粢盛芗合不尔求也。嘉荐普淖弗汝觊也。能时致足纨于柩前,孝莫大焉!”

记李歌

李歌者,霸州人。其母一枝梅,倡也。年十四,母教之歌舞。李艴然曰:“人皆有配偶,我可独为倡耶?”母告以衣食所仰,不得已。与母约曰:“媪能宽我,不脂泽,不荤肉,则可尔;否则有死而已!”母惧,阳从之。
自是缟衣素裳,唯拂掠翠鬟,然姿容如玉雪,望之宛若仙人,愈致其妍。人有招之者,李必询筵中无恶少年乃行。未行,复遣人觇之。人亦熟李行,不敢以亵语加焉。李至,歌道家游仙辞数阕,俨容默坐。或有狎之者,辄拂袖径出,弗少留;他日或再招,必拒不往。
益津县令年颇少,以白金遗其母。欲私之。李持刀入户,以巨木撑柱,骂曰:“吾闻县令为风化首,汝纵不能而忍坏之耶?今冠裳其形而狗彘其行,乃真贼尔!岂官人耶?汝即来,汝即来吾先杀汝而后自杀尔!”令惊走。
时监州闻其贤,有子方读书,举秀才,聘为之妇,李尚处子也。居数年,天下大乱,夫妇逃难,俱为贼所执。贼悦李有殊色,欲杀其夫而妻之。李抱其夫诟曰:“汝欲杀吾夫即先杀我,我宁死决不从汝作贼也!”贼怒,并杀之。吁!倡犹能有是哉!可慨也。

入明后,宋濂歌功颂德的文章就多了一些,对社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代表作有《平江汉颂》《嘉瓜颂》《天降甘露颂》。

作品自读

桃花涧修禊诗序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日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辐之,赤粉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珮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洞旁皆山,峭石冠其巅,辽夐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潭上,各敷鞇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已,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在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郑君名铉。彦真,字也。

齐西王须

齐西王须善贾海,出入扶南、林邑、顿逊群峦中,贸迁诸宝。若毒冒、颇黎、火齐、马脑之类,白光煜煜然。遇东风覆舟,附断桅浮沉久之。幸薄岸,被湿行夷阴山中。山幽不见日,常若雨将压地。

西王须自分必死,寻岩窦绝气,庶遗胔不为乌鸢饭。未入,猩猩自窦中出,反复视,意若怜之者。取戎叔、雹葖、委萎诸物,指之食。而西王须方馁,甘之。窦右有小洞,栖新毳厚尺余,甚温,让西王须,猩独卧于外。大寒,不自恤。语言虽殊,朝夕嗢吚作声,似慰解状。如是者一年,不懈。

忽有余皇度山下。猩急挟西王须出,送之登。及登,则其友也。猩猩犹遥望不忍去。

西王须因谓其友曰:“吾闻猩血可染罽,经百年不蔫。是兽也腯,刺之可得斗许。盍升岸捕之?”其友大骂曰:“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囊石加颈沉之江。

君子曰:“负恩忘义,人弗戳,鬼斯戳之矣。西王须之见杀宜哉!”

杜环小传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一元固善士,所与交皆四方名士。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彼见母,念允恭故,必不遗弃。”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

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导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

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为太常赞礼郎,奉诏祠会稽。

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是日环初度,母见少子,相持大哭,环家人以为不祥,止之。环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既而伯章见老母,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环后为晋王府录事,有名,与余交。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能死而养其亲乎!”

李疑传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第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内。金陵俗,妇孕将产者为不祥,逆旅多不舍。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舎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一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
年二士,得来濂为师,他说:“基年二士时,获见先生于翰林,遂受业于门。”(《题太史公手帖》)
在宋濂门下,孝孺深受赏识。他说:“某少颇自负,长而无成,自入执事之门,然后得窥见圣贤堂序,粗识修已行事之大端。僭不量力,每有所称说,闻者未深晓,多相怪骇,独执事见之以为当然。”(《谢太史公》)
洪武十五年(1382),孝孺被荐于朝,朱元璋说:“此异人也,吾不能用,留为子孙光辅。”洪武二十五年,又被推荐,任为将仕郎,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世子之师,且题其书斋“正学”,世称“正学先生”。

建文初,召为翰林院侍讲,升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侍惠帝左右,备顾问。这时惠帝与燕王朱棣发生帝位之争,孝孺为朝廷出谋划策,草拟文檄,效忠惠帝,不遗余力。
建文四年,燕王攻陷南京,惠帝不知所终,孝孺被俘。燕王令草诏书,孝孺抗辞投笔,不屈而死,终年四十六岁。
《明史》卷141有传,著作有《逊志斋集》。

刘基

刘基的生平及其创作

老师讲解篇目:《二鬼》、《感怀》、《古戍》、《活水源记》

《郁离子》(狙公、千里马、工之侨、北郭氏、医缓、玄豹之五)

学生阅读篇目:《松风阁记》、《郁离子》(僰人养猴、句章野人、郑人学为盖)

阅读材料:林家骊《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郁离子》,学林出版社2002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人物事迹

刘基,宇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藉,连染者皆得免。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沩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贡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搞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沟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礼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奔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

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阈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乳,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明史•刘基传》(节选)

郁离子

《郁离子》是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笔记。 约在1358-1360年创作完成。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同时也反映了哲学思想。

楚有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僰人养猴

→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螘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石羊先生

石羊先生谓郁离子曰:“呜呼,世有欲盖而彰,欲抑而扬,欲揜其明而播其声者,不亦异乎?”

郁离子喟然叹曰:“子不见夫南山之玄豹乎?其始也绘绘耳,人莫之知也。雾雨七日不下食,以泽其毛而成其文。文成矣,而复欲隐,何其蚩也?是故县黎之玉,处顽石之中,而潜于幽谷之底,其寿可以与天地俱也:无故而舒其光,使人蝻而骇之,于是乎椎凿而扃鐍发矣。桂树之轮囷结樛,与拷枥奚异,而斧斤寻之,不惮阻远者何也?以其香之达也。故曰‘欲人之不见,莫若曶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喑其声。是故鹦鹉絷于能言,蜩蠠获于善鸣;樗以恶而免割,(娄瓜)以苦而不烹。何不翳子之烨烨,而返子之冥冥乎?”

石羊先生怅然久之,曰:“惜乎,予闻之晚也!”

石羊先生谓郁离子曰:“子不知予之忧乎?”

郁离子曰:“何为其不知也?”

曰:“何以知之?”

曰:“周人有好姣服者,有不足于其心,则忸怩而不置,必易而后慊。一日,有所之,袂涅而弗知也,扬扬而趋,乐甚。其友半途而指之涅,则惋而嗟,摄而搔之,涅去而迹在,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不成行而复。郑子阳好其妻。其妻美而额靥,蔽之以翟,三年未之见。一夕褫其翟,见焉,则快然不乐,申旦而不寐。其妻虽以翟蔽之,终不好矣。故阴谷之术,生于嵌岩之下,终年不见日月之光而不怨者,不知天之有日月也。梧邱之野,人种稻以为食,岁储旧而待新,新未尝不敢竭其旧。旦日之亩,视其禾皆颖而且粟,喜而归曰:‘新可期矣!’则皆发其旧,与其人饱之,旧其尽而新未熟,不胜其觖望,与其子及妻更往而迭视,蹊其亩而禾愈青。是非禾之返青也,望之者切也。荆人有走虎而捐其子者,以为虎已食之矣,弗求矣。人有见而告之曰:‘尔子在,盍速求之?’弗信,采薪者以归,予之。他日遇而争之,其子弗识矣。赵王之太子病,召医缓,医缓至曰:‘病革矣,非万金之药弗可。’问之,曰:‘是必得代之赭、荆之玉、岣嵝之沙、禹同青蛉之曾青、昆仑之紫白英、合浦之珠、蜀之犀、三韩之宝龟、医无闾之珣、玕\、琪,合汞铅而炼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则取而埋诸土中,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闻而笑之曰:‘诚哉,所谓医缓矣!’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豢龙先生谓石羊子曰:“往予溯于江十日,而风恒从西来,及还而沿又十日,而风恒从东来,从者恚而泣。予唏之曰:“天有风主,为予汝乎?何为泣也?”

高启及吴中作家

老师讲解篇目:《槎轩记》、《书博鸡者事》、《青丘子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学生阅读篇目:《田家行》、《牧牛词》、《兵后出郭》、《宫女图》

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不可混淆。

生平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搓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来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
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秋,朱元章擢升他为户部右待郎,他以“年少不敢当重任”为由坚辞不从,赐金放还家乡,再度隐居青丘,以教书为生。当时苏州知府魏观与高启相得甚欢。
洪武七年,魏观因改修府第获罪,朱元璋以高启为魏观作《上梁文》为由将他连坐,腰斩于市,时年三十九岁。明代的史书没有一笔记载高启被害的年月,他的被害,可以看作朱明王朝对不为其所用的名士发出的公开警告。

书博鸡者事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槎轩记

槎,浮木也。余尝客松江之上,滨江之木当秋为大风所摧折者,随波而流,顾而有感,因以名所居之轩。及游京师,翰林学士金华宋公为篆二大字,自是或仕或退,东西旅寓,所至辄扁于室。今年春,自城南徙夏侯里第,复以揭于南轩。客有过而疑者,乃谓之曰:

子不观夫槎乎?众槎之流,同寄于水也,而洄薄荡汩,或沦于泥沙,或栖于洲渚,或为渔樵之所薪,或为虫蚁之所蠹,或乘洪涛东入于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而亦有一槎焉,或垫或浮,或泛或止,方此倏彼而不可期者,水实使之也。然槎虽寄于水,而无求于水;水虽能使槎,而无意于槎。其漂然而行,泊然而滞,随所遭水之势尔。水盖未尝有爱恶于槎,槎亦不知有德怨于水也。

人之生而系命乎天者,亦何异是哉?夫林林而立者皆人也,而有贵为王公;有贱为舆隶;有富有千驷;有贫不能饱一箪;亦有一人之身而始困终亨,前兴后仆,变迁无常而敔不齐者,非天孰使之然?天虽使之,而岂有意哉?磅礴籞缊,厚薄随其所得,与人漠然,而人自不能违尔。世之不安乎天者,乃疲智力以营所欲,悲失喜得,而卒不知得失之不在己也,非惑欤!此余所以有感于槎而取以名轩也。且子又不观夫水与天乎?其奔渟也随地形而成,其旋运也乘气机而动,二者犹不能自任,而况槎与人乎?

若余,天地间一槎也。其行其止,往者既知之矣,来者吾何所计哉?亦安乎天而已矣。顾吾槎方止,幸不为薪且蠹,则是轩者,其沦栖之地乎?既对客,遂书于壁以自厉。洪武六年秋九月青丘退史记。

青丘子歌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间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
但愁欻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
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
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

青丘子歌虽模仿李白,但是也写出了高启不慕名利、恃才傲物的性格。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台阁体

台阁体是指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茶陵派

主要存在于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诗派,即“茶陵诗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处于宋元,溯源唐代”,着眼于体制法度和音节声调为其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