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与古诗文赏读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通核wcnm
古汉语与古诗文赏读开卷资料整理
历年卷
一、字词翻译(20×1’,解释划线字词):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3.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应该是这一句)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8.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9.不辞红袖湿,唯怜绿叶香
1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12.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3.仰悲先意,俯思身愆
14.光阴复何极,望促反成赊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18.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
…………
二、语词分析(四选三,3×10’)
1.“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中的行人和寡妇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文例证分析。
2.根据以下诗句,分析归纳“会”的意思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给了一句包含“流乱”的诗句,再根据以下诗句,解释“流乱”的意思(记不太清诗句了)
4.给了一句包含“离索”的诗句,再根据以下诗句,解释“离索”的意思(记不太清诗句了)
三、论述题(10’×3)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中的”娘”分别是什么意思?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文选》卷三十、《艺文类聚》卷六五载陶渊明诗作“悠然望南山”。白居易《效渊明诗》:“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柳先生上”引东坡云“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晋书·隐逸传》记载:“翟汤,字道深,寻阳人。……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界南山。”陶渊明和翟汤都是浔阳地区的世家大族。
根据上述材料,从文献版本、流传程度和文学价值等角度,分析是“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
3.结合诗文例证分析对文和互文的区别,简要说明它们在理解诗歌中的作用
四、古诗词积累查考(10×1’+5×2’)
1.给一句诗,写出意思相近的另一句诗
1)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2.写出五句描写秋天的诗句
古汉语与诗文赏读(序)
说名解字
- 云路: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对我而言: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或者: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辛弃疾《声声慢·嘲红木犀》
·隋 江总 《游摄山栖霞寺》:烟崖憇古石,云路排征鸟。
·南朝 齐 谢超宗 《昭夏乐》:神娱展,辰斾回。洞云路,拂琁阶。
·唐 卢照邻 《赠益府裴录事》: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唐 储光羲 《游茅山》:巾车入云路,理棹瑶溪行。
·红日临窗人未起,白云有路我先登。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军行》:“鴈塞秋声远,龙沙云路迷。”
·唐 钱起 《登复州南楼》:“故人云路隔,何处寄瑶华。”
诗歌的历史——化用
诗句的化用,词语的化用,意境的化用,综合化用。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分为(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个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雅”两部分,而最能代表《诗经》特色的是十五国风,即民歌。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之源。
“汉魏诗甚高,变三百篇之四言为五言,而能复其淳正。”——清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汉魏六朝时期对先秦诗歌有着继承。
- 《古诗十九首》:汉代文人五言诗选集
《凛凛岁云暮》:“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巧笑”源于《卫风•硕人》“巧笑倩兮”。
《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沿用《秦风 • 蒹葭》“道阻且长”。
迢迢牵牛星》“泣涕零如雨”化用《邶风 • 燕燕》“泣涕如雨”。
《庭中有奇树》“路远莫致之” 化用《卫风 • 竹竿》:“远莫致之”。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巧笑倩兮”
道路阻且长——道阻且长
泣涕零如雨——泣涕如雨
路远莫致之——远莫致之。
- 以阮籍《咏怀诗》之十一为例: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其中“湛湛。。树林”由《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化出;
“皋兰。。骎骎”由《楚辞·招魂》“皋兰披径兮斯路渐”“青骊结驷兮齐千乘”化出;
“远望。。我心”由《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化出。
- 唐诗对六朝诗歌的继承
梁武帝萧衍《东飞伯劳歌》:“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馀。”
唐李德裕《鸳鸯篇》:“菖花发艳无人识,江柳逶迤空自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另一种解释:儿女共沾巾,“儿女”是小女子,“儿”可以是贬义的“小”的意思。
“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李白(701年一762年)
“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
《原上新居十三首》王建(约767-831)
“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杜甫(712年—770年)
“海内栽桃李,天涯荷稻粱。”
《上刘侍中》杨巨源(约755~?)
“海内无烟夜,天涯有月时。”
—《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雍陶(834)
那么对“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望南山”,如何解释?
再举一对赋的例子:南朝梁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期”就是“会”。“星期”的“期”,就是星星相会。
萧萧:“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小雅·车攻》)
荆轲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常人观之,语既不多,又无新巧,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此亦所谓中的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
(古诗十九首)——《岁寒堂诗话》(宋·张戒)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兵车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南宋 叶绍翁《夜书所见》
- 意境的化用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陶渊明《拟古九首》之七: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何如?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里花。寒山诗: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
寒山诗: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冬春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谢灵运《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早晚: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
和春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北宋 王观(1035~1100年)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北宋黄庭坚(1045-1105) 《清平乐》
春且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香菱学诗: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 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 宋代对六朝诗歌的继承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雨馀锄瓜垄,月上坐钓矶。又卷十三《小园》诗: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当代: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世事真如梦,人生不肯闲。利名双转毂,今古一凭栏。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吟边思小范,共把此诗看。—南宋戴复古《世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清张潜有过精辟的概括:三百篇,汉魏诗之祖也。汉魏诗,六朝颜、谢、庾、鲍之祖也。唯陶渊明独领天趣,别为一家。六朝诗又全唐诗之祖也。(清张潜《诗法醒言》卷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第一讲 古代诗歌解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代诗歌解读、古诗词汇的来源与构成、古诗注解中存在的问题、古诗语词探源、古诗中的异文现象、如何理解古代诗歌。
一、古代诗歌的理解与欣赏:相同、微别、迥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只是:恰是、正是。
昔住邯郸年尚少,只是娇羞弄花鸟。青楼碧纱大道边,绿杨日暮风褭褭。——唐·权徳舆《(妾)薄命篇》
紫禁香如雾,青天月似霜。《云》《韶》何处奏?祗是在朝阳。——唐·张仲素《思君恩》
只如:恰好、正好。
闻说风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时。——唐·白居易《侍中晋公欲到东洛,先蒙书问,期宿龙门,思往感今,辄献长句》
白发苍颜心故在,只如当日看山时。——宋·范成大《赠举书记归云丘》
饮淅香琼酒潋霞,驿亭到处只如家。——明·刘基《过闽关》之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只好:恰如、正如。
才说话时,只好向午,这怎么就黄昏了? ——《西游记》第三三回
·到次日,果然同到一个人家,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清《平山冷燕》第五回·吴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拣便宜。
“只”,有“恰”、“正”义。
祗:适、恰、正。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臣不忍其死,君命祗辱。”杜预注:“祗,适也。”
·《汉书·韩安国传》:“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祗取辱。”
·《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祇以解志。”韦昭注:“祇,适也。”
·《史记·项羽本纪》:“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小结:理解相同者,说明古今汉语的一致性、连续性——古今沟通·理解不确者,说明古今汉语的时代性、差异性——古今差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叙目》:“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
-诗文赏读中的古今隔阂是如何产生?
- 古今用词差异——概念改变了名称,原词消失
-雨:降下、落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二首》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唐·杜甫《寄韩谏议》
|愁忧感结,泣涕雨泪,不能自解。——西晋·竺法护《生经》卷三
|东望贵舍,雨泪沾襟。——西晋·陆云《吊陈永长书》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唐·元稹 《诲侄等书》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南朝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
|今朝腊月十,夜来天落雪。——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
-商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铁蹄下的歌女》他人对“商女”的理解:梁晓声《俯瞰商业时代》:“所以中国的诗词中才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可以认为这是商的丑陋,也可以认为这是商的顽固。”
|唐末孙光宪《竹枝词》:“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注释:“商女,商人女眷。”
“商”为五音之一:宫商角徵羽
“商”,泛指乐曲,美妙的音乐古诗中有“商声”“商调”“商曲”“商歌”等,多指旋律以商调为主的乐声。
“商”声悲凉哀怨,能打动人。
|宁越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淮南子·道应篇》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晋·陶渊明《咏荆轲》
|翩联桂花坠秋月,孤鸾惊啼商丝发。红壁阑珊悬珮珰,歌台小妓遥相望。——唐·李贺《李夫人歌》
|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
|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唐·李贺《静女春曙曲》
|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唐·顾况《弹琴谷》
- 古今词义变化——词义变了,原义消失。
行人:游子指孤身远游的浪子。多与思妇相对而言。
|孔雀东南飞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哀年岁之攸往兮,伊行人之思归。——西晋·陆云《岁末赋》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晋《清商曲辞·夏歌》
|前日汉使著章台,闻道夫婿定应回。手巾还欲燥,愁眉即剩开。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北周·庾信《荡子赋》
|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南朝梁·鲍令晖《寄行人》
|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唐·李益《长干行》
-寡:孤独,孤单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墨子·辞过》
|哀我兮寡独,靡有兮齐伦。——汉·王逸《九思·悼乱》
|寡草特生而不丛。——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
|小娥既是男扮了,申兰如何肯留他一个寡汉伴着妻子在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寡”有独义、少义清汤寡水、清心寡欲、寡廉鲜耻、薄情寡义、孤陋寡闻、曲高和寡、沉默寡言、落落寡合、寡不敌众、敌众我寡
|寡妇犹言“思妇”,指独守空房的女子。纴绩独居,寡处无夫。——汉·焦赣《易林·需之小畜》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舍内:“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夫行妻寡,父出子孤。——晋·潘岳《关中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王观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 古今观念变化
“桑麻”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管子·牧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哀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春歌》
-“哀” 描绘乐曲委婉动人哀音下回鹄,馀哇彻清昊。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南朝宋·谢灵运《平原侯植》
|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饶歌十五首·芳树篇》
|于时曜灵俄景,流光濛汜,逍遥携手,踌躇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晋书·文苑传·成公绥》载《啸赋》
|哀哇动梁埃,急觞荡幽默。且尽一日娱,莫知古来惑。——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
|丝管感暮情,哀音绕梁作。芳盛不可恒,及岁共为乐。——南朝宋·鲍照《夜听妓》
|妍谈既愉心,哀音信睦耳。——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瑀》
|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
|异类众鸟游欢其上,哀音相和,闻者欢悦。——三国失译《摩登伽经》
|种种众鸟,哀声相和,甚可爱乐。——姚秦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译《十律诵》卷五十九
|次复树上,见有一雉,倩我白王:“我在余树,鸣声不好,若在此树,鸣声哀和,不知其故。”王告彼人:“由彼树下,有大釜金,是以于上,鸣声哀好,余处无金,音声不好。” ——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十一
-悲音=哀音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东汉王充《论衡·自纪》|萧管激悲音,羽毛扬华文。——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远期篇》|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古今汉语的迥异与微别 欣赏古诗应避免以今解古。
第二讲 雅俗熙熙物态妍——古诗词汇的来源与构成
词汇构成 文言词 俗语词 常用词 外来词
文言词 1、古语词主要指后代已经不再使用的古代的词语。
晋《郊庙歌辞·晋江左宗庙歌·歌康皇帝》:“闲邪以诚,镇物以默。”
闲邪谓防止邪恶,语出《易·乾》:“闲邪存其诚。”李鼎祚集解引宋衷曰:“闲,防也。”|《说文》:“闲,阑也。从门中有木。”|《说文》:“阑,门遮也。|唯是德心,是用闲邪。——晋·陆云《答顾秀才》|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晋·支遁《咏怀》|缅惟伤化之源,克裕闲邪之范。——唐·司空图《成均讽》|闲邪存诚,犹恐有阙。——《旧唐书·陆贽传》
-忘筌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尤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宋·唐庚《醉眠》|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得鱼忘筌“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嘉彼钓叟,得鱼忘筌。——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举爵茂阴下,携手共踌躇。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晋·何劭《赠张华》|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唐·张正元《临川羡鱼》|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唐·白居易《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唐·贯休《渔家》
-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陶渊明《饮酒》|尽是得意忘言者,探肠见胆无所惜。——南朝梁·吴均《行路难》|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2、雅言词 唐·孟浩然 《临洞庭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汉语大词典》“端居”条:“谓平常居处。”端居:独居,独坐。
端居(1)形容一人独居的孤单、苦闷 端居苦无悰,驾游博望山。——三国魏·曹丕《折杨柳行》|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唐·张九龄《听筝》|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
(2)形容一人独居的清静、闲暇与逍遥。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
—— 《梁书·傅昭传》|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唐·李山甫《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3)形容闲居而无所事事之义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端”有专、独之义 筹不虚运,策不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思女御棂轩,哀心彻云汉。端抚悲弦泣,独对明灯叹。良人久徭役,耿介终昏旦。——南朝宋·刘铄《拟青青河边草》|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宋·苏轼《水龙吟》
《汉语大词典》“端坐:安坐;正坐。”
犹言独坐、独居,与“端居”相同。
(1)形容独居的冷清、孤独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三国魏·曹植《赠王粲》|闲宇静无娱,端坐愁日永。——晋·郭璞《夏诗》
(2)表示一人独坐的清静、闲适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晋·郗昙《兰亭》|小妇尚娇稚,端坐吹参差。丈夫无遽起,神凤且来仪。——南朝梁·张率《相逢行》
(3)闲坐、无所事事,有贬义 如何得到岸,努力莫端坐。——唐·寒山《如许多宝贝》
二、俗语词 所谓“俗语词”通俗一点说就是俚俗语词,指比较生活化的语词。从时间上来说,任何时代都有俗语词。
-自家噇 今为不孝子,世间多此样。买肉自家噇,抹嘴道我畅。——唐·寒山《我见世间人》
项楚注:“自家,自己。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九《自家》:‘自己’曰自家。《释林宝训》文悦禅师云:‘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下。’”
-噇 《集韵·江韵》:“䭚,食无廉也。或从口。”|唐·寒山《不行真正道》:“背后噇魚肉,人前念佛陀。”|《太平广记》卷一七六《娄师德》:“将一楪䭔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唐·李昌符《婢仆诗》:“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腹茶。”
三、常用词 常用词是指词义内容反映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所必需或为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事物、概念,为人们所熟知、习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词频的词。
-人 异乡物态与人殊,唯有东风旧相识。——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人:自称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汉《李陵录别诗》|荡子从游宦,思妾守房栊。……若非新有悦,何事久西东?知人相忆否?泪尽梦啼中。——南朝梁·邵陵王萧纶《代秋胡妇闺怨》|莫笑人来最落后,能使君恩得度前。——南朝梁·顾野王《艳歌行》|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人”指我,古人已发之。|《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唐·李善注:“人,后自谓也。”
-作 宋辛弃疾《破阵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曰:“‘作’犹‘若’。现在白话说‘作为’,亦有譬况假设之意。犹言‘马若的卢飞快’。”
-“作”有如同义 驶风何曜曜,帆上牛渚矶。帆作伞子张,船如侣马驰。——晋《清商曲辞·欢闻变歌》|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南朝宋《清商曲辞·读曲歌》
-“如”与“作”相对应 岩前片石逈如楼,水里连沙聚作洲。——北齐·萧悫《春日曲水》|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南朝陈·阴铿《晚出新亭》|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隋《杂曲歌辞·出塞》
四、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源于外族的语词,是一种借词,或用汉字记录外来词的声音,或用汉字表示外来词的意义。
-胭脂 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南朝梁·萧统《美人晨妆》|林花着雨臙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胭脂”是外来的音译词,源于匈奴的一种叫做“燕支”(或曰“红蓝”)的植物。|燕支,叶似蓟,花似捕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为燕支粉。——《古今注》卷下《草木》|红蓝与芙蓉,我色与欢敌。莫案石榴花,历乱听侬摘。——南朝宋《清商曲辞·读曲歌》| 《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云: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挪取其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读《汉书》也。|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西河故事》|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这种植物带回中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已有专节“种红蓝花栀子”介绍红蓝种植法和胭脂制作法。|“胭脂”是记音词,写法很多:
焉支 燕支 燕脂 臙脂 胭肢 烟肢
注意古语词中的用典现象 文言词的语词时代性 方俗语词的特殊含义 常用词词义的细微差别 外来词的特殊结构
第三讲 “似曾相识燕归来”——古诗注解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注释中的问题:随文释义 望文生训 解释含混 以今律古 当释未释
一、随文释义 针对具体的训诂对象,某一语词或语言片断进行的解释,往往有想当然的成分,缺少证据。《孔雀东南飞》:“阿女衔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古代民歌一百首》注:“见——加以。”|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悴。
——《抱朴子外篇·自叙》|(杨)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 ——《搜神后记》卷九“杨生狗”条|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南朝宋《清商曲辞·华山畿》之一|(刘)毅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宋书·庾悦传》|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
二、望文生训 不推求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
恨:惆怅、遗憾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东汉·秦嘉《赠妇诗》之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眕母裴氏抚二子尸,哭曰:“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征士翟汤闻之叹曰:“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晋书·卞壸传》|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
——东汉·秦嘉《重报妻书》|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者?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三国魏·王修《诫子书》|彦先来,相欣喜,便复分别,恨恨不可言。——西晋·陆云《与杨彦明书》
三、解释含混
宋·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緑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诗》注:“不减——差不多。”这是对词语的串解,未确切。
不减: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燉煌乐,不减安陵调。——北魏·温子升《燉煌乐》|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宋书·范晔传》|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南朝齐·求那毘地译《百喻经·三重楼喻》|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四、以今律古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古今词义或语法、表达等有细微差异、但区别不很明显的情况下。因为是微异,就容易被忽略。如果对古今变化的历史了解得不够,常常犯这个毛病。
莫辞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宋·张耒《感春》《宋诗》注:“莫辞贫——不要推辞贫穷。”
不辞 本义是不推辞,引申有不顾、不管义。犹言不怕,甘愿。菱茎时绕钏,棹水或沾妆。不辞红袖湿,唯怜绿叶香。——南朝梁·刘孝绰《遥见美人采荷》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食荔枝》|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五、当释未释 把“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当作今天的常义理解。
不废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故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苟得其义,虽仇雠不废。——《后汉书·刘梁传》|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王太尉与射,赌得之。彭城王曰:“君欲自乘,则不论;若欲噉者,当以二十肥者代之。既不废噉,又存所爱。 ”王遂杀噉。——《世说新语·汰侈》|静亭空系马,闲烽直起烟。不废披书案,无妨坐钓船。——北周·庾信《伤王司徒褒》|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晋书·谢安传》
何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又一选人引铨,安期看判曰:‘弟书稍弱。’对曰:‘昨坠马损足。’安期曰:‘损足何废好书?’”
无害 无损《荀子·儒效》:“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何损 《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今壹自谴而已,岂敢有猜!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佳期 “期”有聚会义 妙会非绮节,佳期乃良年。——南朝梁·萧衍《七夕》|《汉语大词典》“佳期”条:“男女约会的日期。” 良会与佳期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 南朝梁·刘令娴《答外诗》|《国语·周语中》:“火之初见,期于司里。”韦昭注:“期,会也。”|《文选·马融〈长笛赋〉》:“薄凑会而凌节兮,驰趣期而赴踬。”李善注:“期,会也。”|“对文”例|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南朝陈·江总《宛转歌》|何言蒿里别,非复竹林期。——南朝陈·江总《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宋·柳永《玉蝴蝶》|“期会”同义连言例|六朝用例|坐倚无精魂,使我生百虑。方局十七道,期会是何处?——南朝宋《清商曲辞·读曲歌》|物华方入赏,跂予心期会。——南朝梁·王筠《望夕霁》|落花流水东西路,难期会。——《敦煌曲子词·山花子》|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南朝齐·谢脁《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湍长自不辞,前浦有佳期。——南朝梁·刘孝绰《钓竿篇》|唐诗用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唐·李益《长干行》|婵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试问佳期不肯道,落花深处指青楼。——唐·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二》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解释诗歌应当字斟句酌。确切的结论来源于充分的论据。注意语词的时代性。
第四讲“横看成岭侧成峰”——古代诗歌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相同 微别 迥异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唐代 铜官窑瓷器题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早晚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王公,朱衣满江中。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方言入诗 唐杜甫《遣興》詩:“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人客,指客人,現爲方言詞,某些官話系統及吳、湘、贛、粵、閩等方言中均見使用。
唐施肩吾詩:“顛狂楚客歌成雪,嫵媚吳娘笑是鹽。”|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施肩吾》:“或云:關中人謂好為鹽。”|鹽,通豔。美好。顧況《送張衛尉》詩:“綠樹村中謝豹啼。”
情人 原指感情深厚的友人,老友。南朝宋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詩:“回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唐王勃《山扉夜坐》詩:“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林塘花月下,別是一家春。” |元朱希晦《寄周廷石》詩:“溪山只尺風塵隔,卻憶情人會面疏。”|《晋诗》卷一九《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二》:“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太平广记》卷一二九“杜嶷妾”条:“妾得其父书,倚帘读之,嶷外还,而妾自以新来,羞以此事闻嶷,因嚼吞之。嶷谓是情人所寄,遂命剖腹取书。”|《旧唐书·音乐志二》:“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常林欢》,疑是宋梁间曲。……江南谓情人为欢。”|《清商曲辞·子夜歌》:“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晋书·会稽王道子传》:“道子颔曰:‘侬知,侬知。’”李白《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唐宋时期又有作侬家的。|《玉篇》:“侬,吴人称我是也。”与“儿”近。|今广西滕县,饭煮焦了,说“醲jū侬hēi”(我煮焦饭我吃)。(身、鄙、奴)
理解相同者,说明古今汉语的一致性、连续性——古今沟通理解不确者,说明古今汉语的时代性、差异性——古今差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叙目》:“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
第五讲 诗文赏读中的古今隔阂 是如何产生的(之二)?
概念没变,词变了;词没变化,义变了;环境变化,义变了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普通版):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七言绝句版):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七律压轴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涼。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怜卿一片相思意,尤恐流年拆鸳鸯。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下落——雨、零、落)(歌女——商女)(夜晚——夜来)
二、古今词义变化——词没变化,词义变了
寡妇——独居女子、思妇|行人——游子|床——井栏 意义单一,缩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日本)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怀疑是地上铺满了白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想起了家乡。床前洒满皎洁的阳光,如同是地上铺满了白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想起了家乡。“疑”在六朝以来作品中常表示如同,好像。
“床”指井栏|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唐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薜荔垂书幌,梧桐坠井床。——唐 唐彦谦《红叶》|黄落梧桐覆井床,莎根日夜泣寒螀。——宋 陆游《秋思》|李白《长干行》妾发初履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为长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信柱,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乡井指代家乡 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唐 崔峒《酬李补阙雨中寄赠》|若成名,便还乡井。——明 谢谠《四喜记·催赴春闱》 |酒以合欢,今乡井相聚,小饮可乎?——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黄忠端公》|背井离乡,谓远离家乡,流落他方。|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元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爹娘只生得我一人,从小寸步不离,何期今日死于他乡。早知左右是死,背井离乡,着甚么来?——《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背井离乡随主出,可怜举目少亲人。——《再生缘》第四五回|老夫做了二十年仕宦,万一遇见贼徒,岂能幸免,所以背乡离井,寄迹他方。——清李渔《巧团圆·梦讯》
《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西汉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汉代长乐古瓦上有“长乐未央”四字。|《說文·冂部》:央,中央也。一曰久也。
三、环境变化,词义变了。桑麻(田园——避讳)哀音(美音——哀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桃花源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桑麻”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管子·牧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哀描绘乐曲委婉动人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春歌》|哀音下回鹄,馀哇彻清昊。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南朝宋·谢灵运《平原侯植》|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饶歌十五首·芳树篇》|于时曜灵俄景,流光濛汜,逍遥携手,踌躇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晋书·文苑传·成公绥》载《啸赋》|哀哇动梁埃,急觞荡幽默。且尽一日娱,莫知古来惑。——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丝管感暮情,哀音绕梁作。芳盛不可恒,及岁共为乐。——南朝宋·鲍照《夜听妓》|妍谈既愉心,哀音信睦耳。——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瑀》|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异类众鸟游欢其上,哀音相和,闻者欢悦。——三国失译《摩登伽经》|种种众鸟,哀声相和,甚可爱乐。——姚秦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译《十律诵》卷五十九|次复树上,见有一雉,倩我白王:“我在余树,鸣声不好,若在此树,鸣声哀和,不知其故。”王告彼人:“由彼树下,有大釜金,是以于上,鸣声哀好,余处无金,音声不好。” ——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十一
悲音=哀音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东汉王充《论衡·自纪》|萧管激悲音,羽毛扬华文。——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远期篇》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古今汉语的迥异与微别 欣赏古诗应避免以今解古
第六讲“山重水复疑无路”——如何理解古代诗歌
对文相应 互文见义 特殊语法 语句和谐
一、注意对文相应的规律 对文,相对为文之义。包括互相对应的词、词组和句子。对文有正对、反对之分。正对,义相同也;反对,义相反也。正对之义、反对之义,皆因对文而知其义,统称之为“对文同义”。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南朝梁·徐悱《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方”、“比”同义:如同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南朝梁·刘令娴《答外诗》|灼灼许子,挺奇拔翠。方玉比莹,拟兰等蔚。——晋·孙绰《答许询》|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蠹。弹冠比方新,换珠总如故。——隋·杨素《赠薛播州》
同句对文 灼灼许子,挺奇拔翠。方玉比莹,拟兰等蔚。——晋·孙绰《答许询》
愁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孔雀东南飞》|《广雅·释诂》:“愁,悲也。”坐太阴之庰室兮,慨含唏而增愁。——东汉·张衡《思玄赋》|卧闻塞鸿断,坐听峡猿愁。—— 唐·陈子昂 《宿襄河驿浦》
思 仰悲先意,俯思身愆。——晋·卢谌《赠刘琨》|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临终诗》|方池含水思,芳树结风哀。 ——北周·李昶《奉和重适阳关》
掩抑 掩抑有奇态,凄锵多好声。——南朝齐·王融《咏琵琶》|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北齐·萧悫《听琴》|掩抑歌张女,凄清奏楚妃。 ——北齐·马元熙《日晚弹琴》
句内对文 六朝人喜好凄清哀婉之音,觉得美妙悦耳,称之为“掩抑”,当是由弹奏的手法演化而来。形容弹奏曲调哀婉动人。唐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荀子·非十二子》:“察辩而操僻淫。”|杨倞注曰:“为察察能辩,而操持僻淫之事。”|王念孙案:“察辩”二字平列,言能察能辩,而所操皆僻淫之术也。《劝学》篇曰:“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不苟》篇曰:“君子辩而不争,察而不激。”荀子书皆以“察辩”对文,不可枚举。
对文反义 梅芳勿自早,菊秀勿自赊。——唐·元稹《早春》|常忧白日光阴促,每恨青天道路赊。——唐·吕岩《七言》|光阴復何极,望促反成赊。——南朝梁·王僧孺《鼓瑟曲有所思》|苔痕作意生秋壁,树影无端上古帘。——宋·林逋《杂兴》|水浅游鱼浑可数,山深药草半无名。——宋·陆游《山行》
二、注意互文见义的规律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人之文,有参互义见义者。”
1、本句互见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唐·卢照邻《长安古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白居易《琵琶曲》|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对句互见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焉能辨我是雌雄?——北朝《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十口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唐李群玉《金塘路中》|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唐刘驾《唐乐府十首·输者讴》|故山未敢说归期,十口相随又别离。——宋·陆游《倚阑》|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宋·苏轼《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宋·刘克庄《北来人》
3.多句互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三、注意特殊语法规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如,如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唐·孟浩然《蔡阳馆》|施衿已成故,每聚忽如新。——南朝梁·沈约《织女赠牵牛》|纤罗殊未动,骇水忽如汤。——南朝梁·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朝露竟几何?忽如水上萍。——南朝·梁江淹《杂体诗·王侍中粲怀德》
忽若=忽如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三国·王粲《从军》|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三国·曹植《薤露行》|盛年俯仰过,忽若振轻裘。——晋·张华《招隐》
来:表示时间词的词缀,没有意义,凑足音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坐几时,银汉倾露落。——宋鲍照《夜听妓》|况念洛阳士,今来归旧林。——梁柳镇《题所居斋柱》|昔来闻苦死,何言身自当。——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临终》
2、句法规律 唐宋诗词中有的语句没有疑问词或否定词,却表示了反诘和否定的语义;没有假设连词,却表示了假设的语义。
敢 人言滟滪大于马,瞿塘此时不可下。公家王事有程期,敢惮微躯作人鲊。——元孙蕡《下瞿塘》|《山水詩一百首》注:“敢——怎敢。”|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唐·薛昭蕴《谒金门》|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宋·苏轼《吴中田妇叹》|敢嫌茅屋絶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宋·王庭珪《移居东村作》|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宋·张舜民《打麦》|魏应璩《百一诗》:“细微可不慎?堤溃白蚁穴。”|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违君能无恋?尸素当言归。”
四、注意语义和谐的规律
离仳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宋·刘克庄《北来人》|钱钟书《宋诗选注》:“‘仳’等于别,意思说从北方逃到南方来原有十口人。”|“离仳”乃同义连言,是比并、相连之义。“离”、“仳”都有比并、相连之义。|《礼记·曲礼上》:“离坐离立,毋往参焉。”唐·孔颖达疏:“离,两也。若见彼或二人并坐,或二人并立,既唯二人,恐密有所论,则己不得辄往参预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桓帝邓皇后》:“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明刘基《郁离子·九难》:“千人离立,跂望颜色。”|《文选·左思〈蜀都赋〉》:“闤闠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吕延济注:“离犹异也。言房室虽离,机杼和鸣。”|《魏书·徒何慕容廆传》:“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 |《南齐书·武十七王传》:“自宋道无章,王风陵替,窃官假号,骈门连室。”
“仳”与“比”同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四》:“仳与比通,比者并也。”|东汉·论衡《论衡·骨相》:“晋公子重耳仳胁。” 比 《汉书·王莽传上》莽乃上奏曰:‘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则加赏焉。’”|《后汉书·杜诗传》:“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唐·李贤注:“比室犹比屋也。”
仳离 南朝梁·王僧孺《何生姬人有怨》:“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颦容不足效,啼妆拭复垂。同衾成楚越,异国非仳离。”|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像青蛾。”
第七讲“山重水复疑无路”——如何理解古代诗歌(下)
对文相应 互文见义 特殊语法 语句和谐
一、注意对文相应的规律
对文,相对为文之义。包括互相对应的词、词组和句子。对文有正对、反对之分。正对,义相同也;反对,义相反也。正对之义、反对之义,皆因对文而知其义。
(1) 上下句对文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南朝梁·徐悱《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方”、“比”同义:如同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南朝梁·刘令娴《答外诗》|弹冠比方新,换珠总如故。——隋·杨素《赠薛播州》
思 仰悲先意,俯思身愆。——晋·卢谌《赠刘琨》|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北魏·元子攸《临终诗》|方池含水思,芳树结风哀。——北周·李昶《奉和重适阳关》
掩抑 掩抑有奇态,凄锵多好声。——南朝齐·王融《咏琵琶》|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北齐·萧悫《听琴》|掩抑歌张女,凄清奏楚妃。——北齐·马元熙《日晚弹琴》
(2)句内对文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唐·白居易《琵琶行》|灼灼许子,挺奇拔翠。方玉比莹,拟兰等蔚。——晋·孙绰《答许询》
对文求义 《荀子·非十二子》:“察辩而操僻淫。”|杨倞注曰:“为察察能辩,而操持僻淫之事。”|王念孙案:“察辩”二字平列,言能察能辩,而所操皆僻淫之术也。《劝学》篇曰:“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不苟》篇曰:“君子辩而不争,察而不激。”荀子书皆以“察辩”对文,不可枚举。
2、对文反义 梅芳勿自早,菊秀勿自赊。——唐·元稹|《早春》常忧白日光阴促,每恨青天道路赊。——唐·吕岩《七言》|光阴复何极,望促反成赊。——南朝梁·王僧孺《鼓瑟曲有所思》|苔痕作意生秋壁,树影无端上古帘。——宋·林逋《杂兴》|水浅游鱼浑可数,山深药草半无名。——宋·陆游《山行》
二、注意互文见义的规律 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人之文,有参互见义者。”
1、本句互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白居易《琵琶曲》|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对句互见与错综成文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焉能辨我是雌雄?——北朝《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焉能辨我是雌雄?——北朝《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时空对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八讲 “似曾相识燕归来”——古诗注解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注释中的问题 随文释义 望文生训 解释含混 以今律古 当释未释
一、随文释义 针对具体的训诂对象,某一语词或语言片断进行的解释,往往有想当然的成分,缺少证据。《孔雀东南飞》:“阿女衔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古代民歌一百首》注:“见——加以。|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悴。
——《抱朴子外篇·自叙》|(杨)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 ——《搜神后记》卷九“杨生狗”条|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南朝宋《清商曲辞·华山畿》之一|(刘)毅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宋书·庾悦传》|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
二、望文生训 不推求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作出错误的解释。|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
恨:惆怅、遗憾 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东汉·秦嘉《赠妇诗》之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眕母裴氏抚二子尸,哭曰:“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征士翟汤闻之叹曰:“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晋书·卞壸传》|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
——东汉·秦嘉《重报妻书》|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者?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
——三国魏·王修《诫子书》|彦先来,相欣喜,便复分别,恨恨不可言。——西晋·陆云《与杨彦明书》
三、解释含混 宋·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緑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诗》注:“不减——差不多。”这是对词语的串解,未确切。
不减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燉煌乐,不减安陵调。——北魏·温子升《燉煌乐》|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宋书·范晔传》|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南朝齐·求那毘地译《百喻经·三重楼喻》|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四、以今律古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古今词义或语法、表达等有细微差异、但区别不很明显的情况下。因为是微异,就容易被忽略。如果对古今变化的历史了解得不够,常常犯这个毛病。
莫辞 犹言不怕,甘愿。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宋·张耒《感春》|《宋诗》注:“莫辞贫——不要推辞贫穷。”|“不辞”的本义是不推辞,引申有不顾、不管义。菱茎时绕钏,棹水或沾妆。不辞红袖湿,唯怜绿叶香。——南朝梁·刘孝绰《遥见美人采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五、当释未释 把“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当作今天的常义理解。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废 故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苟得其义,虽仇雠不废。——《后汉书·刘梁传》|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王太尉与射,赌得之。彭城王曰:“君欲自乘,则不论;若欲噉者,当以二十肥者代之。既不废噉,又存所爱。 ”王遂杀噉。——《世说新语·汰侈》|静亭空系马,闲烽直起烟。不废披书案,无妨坐钓船。——北周·庾信《伤王司徒褒》|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晋书·谢安传》
何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又一选人引铨,安期看判曰:‘弟书稍弱。’对曰:‘昨坠马损足。’安期曰:‘损足何废好书?’”
无害 无损 《荀子·儒效》:“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今壹自谴而已,岂敢有猜!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第五讲 “横看成岭侧成峰”——诗歌中的异文现象
诗歌异文现象的产生 后人改动 后人误改 无法判断
一、后人改动 有意为之 避讳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柳先生上”引东坡云: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也。|《文选》卷三十、《艺文类聚》卷六五载陶渊明此诗亦皆作“悠然望南山”。
白居易《效渊明诗》:“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程千帆先生:“两字均可通。”|徐复先生:“《晋书·隐逸传》里说:‘南山’是东晋前期的隐者翟汤所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和翟汤都是浔阳地区的世家大族。”|徐复先生:“《晋书·隐逸传》:‘翟汤,字道深,寻阳人……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诗云南山,当指翟汤言。‘望’谓仰望,有希冀义。有本作‘见’,其义隔。”|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提出“望”字于诗意相合:陶渊明《杂诗》“结庐”首“悠然望南山”,“望”一作“见”,就一句而言,“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悠然”二字从上“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义门读书记》卷三《文选》)|黄侃赞同此说,并云:“望”字不误。不望南山,何由知其佳耶?无故改古以申其谬见,此宋人之病。(黄侃手批李注《文选》)|《晋书·翟汤传》:“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名德,皆不敢犯,乡人赖之。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晋书·虞喜传》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翟汤(272—344) ,字道渊,柴桑县(今九江县)人。西晋末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玄学盛行。不少读书人和士大夫借隐居以终其身,其时庐山开始成为隐居胜地。晋宋其间,庐山隐士以“翟家四世(翟汤祖孙)”和“寻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最为著名。
(2)避讳 陈垣《史讳举例》序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唐·薛能《赠隐者》:“门前虽有径,绝向世间行。薙草因逢药,移花便得莺。甘贫原是道,苦学不为名。莫怪苍髭晚,无机任世情。”《全唐诗》注曰:“(原),一作元。”|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唐·寒山《有人畏白首》:“猎师披袈裟,元非汝使物。”项楚注:“元:原来、本来。唐人表示‘原来’的意思,例用‘元’字,明初以后才改用‘原’字。”
帝王避讳 《楚辞·天问》:洪泉极深,何以窴之?|朱熹《楚辞集注》注云:“泉,疑当作‘渊’,唐本避讳而改之也。”|《楚辞·招魂》:旋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朱熹云:“渊,一作‘泉’,非是,盖避唐讳也。”|陶泉明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唐·李白《送韩侍御之 广德》|地白风色寒,雪片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太白诗集注》:“(渊),缪本作泉。”|王昭君——明妃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南朝梁·江淹《恨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杜甫《咏怀古迹》|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宋·王安石《明妃曲》|“明妃”都是指“王昭君”,因其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晋·石崇《王昭君词》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
个人避讳 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三九:“近新安吕法曾刻《力园诗草》十卷,末附《乐府集古诗》十九首。|淮南王篇》云:‘燕赵多佳人,相去当几许’,自注:‘避先讳,故易“当”字。’|《临高台》云:‘荡子行不归,弃捐勿足道’,自注:‘避讳易“足”字。’|《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变易。 盖家讳‘复’,故遇‘复’字辄改。……窃谓既名古集,不当改其字,既欲避讳,古亦可以不集。此皆好事之过也。”又卷四六:“入境问禁, 入国问俗。诚以公私避忌,各随时地, 虽与讳名有别, 要亦讳之属也。”
陈垣《史讳举例》序 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与欧洲古代之纹章相类,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识之。
二、后人误改 文字讹误 同义替换
文字讹误 带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南朝陈·周弘正《看新婚》|《初学记》“疑”作“凝”。
室冷镜疑冰,庭幽花似雪。——南朝陈·陆瑜《长相思》《文苑》“疑”作“凝”。
疑:如同,好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蒙蒙堤畔柳含烟,疑是阳和二月天。——宋·徐铉《柳枝词》|“疑”与“似”对文|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北齐·萧悫《奉和望山应教》|入场疑挑战,逐退似追兵。——北周·王褒《看斗鸡》
關情 南朝陈沈炯《六甲诗》:“已乃忘怀客,荣乐尚關情。”“關情”,《艺文类聚》引作“開情”。南朝梁·萧纲《美女篇》:“佳丽尽關情,风流最有名。”|南朝梁·萧纶《车中见美人》:“關情出眉眼,软媚着腰肢。”
目 晋·陆机《与弟清河云》:“企佇朔路,言欢尔归。心存言宴,目想容辉。”|“目”字:《诗纪》作“日”。|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唐·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情存口咏,心意目想。——晋·曹掳《答赵景猷》|目想平陵柏,心忆青门瓜。——南朝梁·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咨议别诗》|目想清惠姿,耳存淑媚音。——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目想妍丽姿,耳存清媚音。——晋·李充《嘲友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唐·杜甫《兵车行》|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消忧。——唐·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
见说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唐·李白 《送友人入蜀|分手向天涯,迢迢泛海波。虽然南地远,见说北人多。——唐·贾岛《送人南归》
想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通。——晋·何劭《杂诗》|云飞乍想阁,冰结远疑纨。——南朝梁·萧纲《大同十年十月戊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清平调》|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呼声,虚应空中诺。——南朝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何当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全唐诗》注曰:“(当),一作时。”|唐·杜甫《秦州杂诗》:“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全唐诗》注曰:“(时),一作当。”|宋·陆游《长歌行》:“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宋诗》注:“何当——哪一天能够。”|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悲伤。——南朝宋·鲍照《代北风凉行》|何当报恩罢,驱车还北郭。——南朝梁·吴均《奉使庐陵》|借问陇西行,何当驱马征。——南朝梁·庾肩吾《陇西行》|红妆几尽泪,荡子何当来。——南朝梁·萧纲《晓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知委 唐·杜甫《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全唐诗》注曰:“(知),一作委。”|《钱注杜诗》、《杜诗详注》于“知”字下并出异文“委”。|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晋·王羲之《杂帖》|尚虑道途传闻,远近误谬,四海之内,未委事端,故降命书,明示天下。凡在臣庶,宜体朕怀。——唐昭宗《诛杜让能宣示天下诏》|南朝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卷一:“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委,宋元明三本、宫本作“知”。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五:“妻曰:‘此人宗族,本不委知。如白胡椒,莫了生处。’”|《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今蒙孃教,听从游学,未季娘子赐许已不?”原校:“季一作知。”按:“季”当是“委”字之误,“委”即知道义。季——委——知
三)两者皆可,难以判断 二义皆通音近义同
1、二义皆通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转)寒。——唐·韦应物《秋夜》
2、音近义同 威夷 逶夷威纡狭邪道,车骑动相喧。博徒称剧孟,游侠号王孙。——北朝周·王褒《长安有狭邪行》《古诗纪》注曰:“(威),一作逶。”|初自塞垣衔苜蓿,忽行幽径破莓苔。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 ——唐·刘禹锡《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全唐诗》注曰:“(威迟),一作逶迤。”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行》|迥旷沙道开,威纡山径折。 ——南朝宋·谢灵运《登狐山》回溪萦曲阻,峻阪路威夷。——晋·潘岳《金谷集作》|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夷。——宋·欧阳修 《乐郊》
逶迂 逶纡 度双阙之苍翠,若天泽之逶迂。——唐 ·李德裕 《知止赋》|缅邈睇众峰,逶纡赴长谷。——明 ·陈恭尹 《游黄龙洞》
南朝陈·释洪堰《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引笔赋》:“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轻萝转蒙密,幽径复纡威。”|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晋·陶渊明《咏荆轲》|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唐·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有助于还原古文原貌有助于理解词义 有助于判定时代
第四讲 “不废江河万古流”——诗歌语词探源
一、日常生活与词义形成
东西 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汉·刘向《九叹·远逝》|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宋·欧阳修《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东西”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1、常见俗语、成语等中多用“东”和“西”代指周围的事物。东拉西扯 东游西逛 东拼西凑 东张西望 东家长西家短
2、“东西”指称身边的物品、人,甚至抽象的事情、情感等。
3、古人称近旁、旁边为“东西”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唐·薛涛《十离诗·马离厩》
4、“东西”常指人生活的环境,周围,犹言“到处”、“各处”。《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
5、“东西”代指方向 又见宫殿而复崩坏,暗暗冥冥不知东西,时魔波甸即怀恐惧,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此何变怪,令吾宫殿委顿乃尔?——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
6、泛指出游,外出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三国魏·曹叡《乐府诗》|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7、喻指分离 形影一东西,山川俄表里。执手涉梁上,悲心万端起。——南朝梁·沈繇《答何郎》|不言云雨散,更似东西流。——南朝陈·江总《别袁昌州诗》 |客子叹途穷,此别异东西。——南朝陈·江总《别袁昌州诗》|凡荒郡之人,星居东西,远者千余,近者数百,而举召役调,皆相资须,期会差违,辄致严坐,人不堪命,叛为盗贼。——《晋书·范汪传》
“东西”与“南北”有何差异?“南北”所代表的含义是遥远、陌生南来北往走南闯北 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天南地北为何“南北”与人关系远,而“东西”与人关系近?
1、“东西”是放置物品的地方古人常见的座位习惯是坐北朝南,这是正位、尊位。最适宜放置生活物品是人座位的两侧,也就是东西向。《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郑玄注:“先人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东西”与“左右”完全相等。
2、人们居住的房屋通常是东西相邻古代建筑大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方向相邻。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3、人们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址,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晋书·天文志上》:“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故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蒸热也。”
二、本义与引申义
副与幅 载书携榼别池龙,十幅轻帆处处通。——唐·许浑《酬郭少府先奉使巡涝见寄兼呈裴明府》《全唐诗》注云:“(幅),一作副。”
副的本义:剖,判《说文》云:副,判也。《礼记·曲礼上》:“为天上削瓜者,副之,巾以絺。” 郑玄注:“副,析也。”
相称;符合。《汉书·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书籍、文献等的复制本。《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司马贞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
量词。用于成对成套之物。三国魏·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表》:“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白纹履七量,袜若干副。”|三国蜀·诸葛亮 《又与李严书》:“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幅的本义:布帛的宽度 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礼记·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
量词。用于布帛或纸张等。 南朝宋·盛弘之 《荆州记》:“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 ,若数百幅帆。” |南朝宋·臧质 《石城乐》:“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副与幅副:副主任、副手、一副对联、一副手套、一副眼镜;幅:条幅、一幅大字、横幅
三、错综成词的表达方式
野径溪桥取次行,山青水秀眼增明。身居尘外年年健,心到灰时事事轻。——宋·陶梦桂《次韵王衡甫》眉目清秀——眉清目秀 清爽——神清气爽 满足——心满意足 平静——风平浪静 清洁——冰清玉洁错综平列的四字句格式 少言寡语——言语 峰回路转——回转 颐指气使——指使 趾高气昂——高昂 欢天喜地——天地
“清秀” 有清丽美好的意思 形容人物卓越秀出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元参军风流清秀,容止闲雅,乃宰相之器。——《魏书·济阴王小新成传》|形容风景优美。|唐代吴与《漳州图经序》:“山川清秀,原野坦平。”|唐代顾云《在会稽与京邑游好诗序》:“造化之功,东南之胜,独会稽知名……湖山清秀,超绝上国。群峰接连,万水都会。”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有密切联系,理解诗歌词语需要“三者互相求、六者互相求”。
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