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导读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文字当以许氏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训诂。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
一切涉古的学问,首先得读古籍。
读古籍就要学古文字,此为《说文》之用。
许慎与《说文》的成书背景
解释字形,标注字义,读音。
许慎
(生卒年不详,约58-147),字叔重,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中国东汉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许慎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的公务。由于他勤于政事,廉洁
奉公,公元79年便被推举为孝廉之士。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许慎被召入京城,升迁为太尉南阁祭酒。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
《后汉书》儒林列传中,有对许慎相对较少的记载(两段):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xiao)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方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原谁澄?
-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文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如许慎对前代文字学著作的借鉴),也是汉代“今古文经学”斗争的产物。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 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这种风气,到王莽当政后有所改变。不但兼通数经的学者愈来愈多,而且兼采今、古文经的风气,也逐渐兴盛起来。理论上,学校里传授的是今文经,社会上通行的是隶书,但实际上,西汉以降,今文经学者鬯(畅)言微言大义的结果,难免假托圣人之言,求之过深,往往凿空而谈,因而流弊丛生。例如有人解释《尚书》中“尧典”二字或“曰若稽古”四字,可以多达数万字以上,烦言碎辞,令人厌烦。因而到了东汉以后,大约从和帝、章帝到安帝数十年间,经学界起了反动,兴起了新风潮,这也正是许慎学术上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
- 许慎是古文经学家,学者认为其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和撰写《五经异义》的目的是一致的,是想从文字本源和文本本源上去驳斥当时“今文经学”肆意妄说的不良风气。
《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日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仅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多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衍生出“说文学”,“学”自“书”出,是因为书里有着“学”的精神。“说文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字学,对中华文化的教育有重要影响,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说文解字》释名
《说文解字》的命名含义,已经意味着文和字存在区别。许慎剖析汉字字形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把汉字字形总分为文和字。
《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调之交;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说文解字》持说立论的依据
1.依据古代典籍说解字形和字义
·说解字形上,《说文》徵引古籍的地方很多。
·比如释“武”为“止戈为武”,释“乏”为 “反正为乏”,释“蛊”为“皿虫为蛊”,皆据《左传》。
·释“么”为“自环为么”,释“公”为“背么 为公”,来自《韩非子》。2.依据现实语言材料
·先秦旧典的常用汉字只有四千左右,而 《说文》收录的汉字有九千多个。
·新出之字多半是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所产 生的。
·解释历史较长的文字,在形音义方面有古 籍可查。
解说历史较短的文字,则缺乏古籍资料, 非得用现实的语言材料不可。反映当代语言实际,也真是《说文》的 一大可贵之处。
·如《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 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说文鸟部》:“鸭,鹜也。俗谓之鸭。从鸟甲声。”
·《说文马部》:“驮。负物也。从马大声。此俗语也。
·《说文女部》:“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
许慎反对当时“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 使天下学者疑”的学术风气,训释字词时,实事求是,不做强解。《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的编写体例
字形
以小篆为标准字头作为解字释义的根据,复列形体有别的古文、籀文。
字义
所释字义为字形本义,且不举书证例句。
字音
主要以“读若”“读与某同”注音。
而且首创了部首分类法,设立540部首统摄全部形体。“分以部居,不相杂厕。”
以“水部”为例:“水部”是《说文解字》最大的一个部 共有464个条目。
部内按意义可分成以下8段,括弧内是这个小类所有的字数:
部首(1),河流名(146),水流声和水流貌(99),水 域及泥、沙等与之相关的事物(29),与人生活有关的水利及人在水中的行为(41),雨水及下雨的状态(17),地水状貌(33),饮水与用水以及人的体液(98)。
这里可以看做上古关于水的百科全书,而且条分缕析,整理得非常到位。
根据“六书”系统分析汉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今本作“察而可见”,《段注》据《汉书·艺文志》颜注改),“上”、“下” 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诎”通“屈”。“诘诎”的意思 就是曲折),“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一般认 为前一句指形旁而言,后一句指声旁而言),“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谊”通“义”),以见指拗(“拗”通“麾”。“指麾”在这里当“意之所指”讲),“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老”是也(《说文》以“老”为会意字,训为“考”。“考”字在“老”部,“从老省,万声”,训为“老”)。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人多数袭用许慎的六书名称。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 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作为六书名称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术语,直到今天大家都仍然在使用。但是汉代在文字学发展史上毕竟属于早期阶段,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为了要凑“六”这个数,他们在给汉字的构造分类的时候,显然很难完全从实际出发。因此六书说的问题也是相当多的。
象形、指事、会意三类之间的界线实际上并不明确
“转注”这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在六书中最为模糊。
《说文·叙》对转注的解释也不够清楚。因此后人对转注的异说最多。
- 把语义引申跟借字表音混同起来的不妥
《说文·叙》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似乎跟我们所说的假借 (借用某个字来表示跟这个字同音或音近的词)完全相合。其实并不然。因为《说文 · 叙》所举的假借例字是“令”、“长”,它们只能用来说明语义引申的现象,而不能用来说明借字表音的现象。主张转注就是引申的清代学者,就把“令”、“长”移作了转注的例字。
现在,有不少人仍然把引申跟假借混为一谈,有的人并明确主张在本无其字的 假借里不存在跟词义引申无关的借字表音现象,可见汉代学者的假借说直到今天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 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之后, 就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发展的桎梏
在崇经媚古的封建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离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好像汉字天生注定非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不可。
《说文》小篆研究
《说文》收集了九千多个小篆,这是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秦系文字资料。《说文》是传世文献里收罗小篆形体最多的一部字书。
但是《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窜改。《说文》成书后,屡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小篆的字形有一部分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资料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例如“戎”字,《说文》作或,分析为“从戈,从甲”。这个字在西周金文里作戎、我等形,峄山刻石作戎,汉印小篆以至隶书、楷 书,也都从“十”而不从“甲”。《说文》的篆形显然是有问题的。
直接来源于史籀大篆,或者直接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上承战国文字,下启汉代隶书。这里不说下启隶书,是因为秦时已经有隶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