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6.11世界文学史课堂记录。这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了。
以现代主义为主体,20世纪艺术从文学这个口子里满溢。但是现代主义并没有去扼杀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的定义向来有分歧,有人视为机械反映论和物质主义,有人视为积极世界观的表达(比如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奇,他认为现代主义是宣扬黑暗,文学要回归积极世界观。这是否是二元论?),有人视为日常生活真实的描绘,有人视为包罗万象的社会记录,等等,很难取得一致的理解,但关键一条就是写实精神:
重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关注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状况,以描写生活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即以“再现论”或“反映论”为美学原则,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
小说是否可以被容纳在大学课堂?现在好像搞出一种潮流,好像同性恋才是比较高级的,异性恋是比较机械和落后的。文学是什么?木心说过,艺术是不正经的,正经的就不是艺术了。教学当中,有的东西是带不进来的。
艺术要前进,怎么去办?艺术毕竟是要求真和求新的。政治不正确并不意味着它是肤浅的。
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格局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有自然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现实主义是最为壮大的文学主流。
二十世纪随着现代主义崛起,现实主义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但并未衰歇,在二十世纪的各个阶段仍涌现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作家。
高尔基、高尔斯华绥、马丹•杜加尔、肖洛霍夫;
德菜塞(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年8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激情。
德莱塞出生在印第安纳州一个破产的小业主家庭。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中学没毕业就去芝加哥独自谋生。1889年,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一年后再次辍学。1892年,开始了记者生涯。 [1]1945年12月28日病逝。
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而《美国悲剧》则是德莱塞成就最高的作品,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以及杰克•伦敦、索尔仁尼琴等,他们为现实主义文学做出贡献,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思潮和创作方法相互对立,也存在着相互渗透和影响。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安德烈•纪德、D.H.劳伦斯等,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吸收了象征主义等元素,不能算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但对现实主义是有发展的。
本讲以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线索,介绍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D.H.劳伦斯、托马斯•曼、罗曼•罗兰、海明威、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
一.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D.H.劳伦斯、托马斯•曼的创作
这四位作家都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但也不属于现代主义或先锋派。他们都是叙述故事的大师,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深刻洞察力,对时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抱有深切关注和敏锐意识,创作手法丰富,善于吸收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写实文学的革新和发展,迄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籍美裔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
1843年4月15日,生于纽约市。幼年主要是在纽约州的奥本尼和纽约市长大的。1860—1862年期间,住在罗得岛的纽波特。后到波士顿,写文学评论,游记和短篇小说。1875年,他决定去欧洲定居。最初他住在巴黎,并结识了屠格涅夫,福楼拜、莫泊桑和左拉。次年,移居英国。1876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罗德里克·赫德森》。在他的早期创作阶段,写了《一个美国人》、《贵妇人的画像》、《黛西·密勒》、《华盛顿广场》以及《艾斯朋遗稿》,并周游了美国、法国和意大利。1889年开始,试图跻身戏剧创作,但没有成功,只上演了他写的两个剧本《一个美国人》和《未成熟的少年时代》。19世纪90年代,出版了《悲惨的诗人》《梅西所知道的》《波音顿的珍藏晶》《螺丝在拧紧》等。1904年—1905年,对美国作了一次访问,访问后写了《美国所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英国公民,并被授予最高文职勋章。1916年2月28日去世。
他是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
•对人的行为的认识有独到之处。写美国人和欧洲人的交往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代表作有《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
中篇《黛西、密勒》(1879)是其成名作,写美国姑娘黛西-密勒游历欧洲,她天真浪漫的性格招来许多误解和麻烦,最后客死他乡。
小说将美国人的天真热情与欧洲人的世故狡诈进行了比较,但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只是向读者真实地展现新大陆和旧大陆的道德文化冲突。
•《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是他早期创作中的代表作。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从美国移居英国,在一次意大利之行中,认识了一位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感到他趣味高雅、修养良好,就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婚后发现丈夫爱的是她的财产。
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索,她还是决定维持和他的婚姻。这个结尾引起读者的广泛争议。在亨利.詹姆斯的笔下,美国女孩都是那种天真明亮的形象。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译达700页,主线是有关女性成长的故事。
伊莎贝尔漂亮、有个性,被姑妈带到英困,入住富有的亲戚家,她得到表哥爱慕,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向她求婚,芝加哥的实业家追到欧洲求婚,但她有见识大世界的梦想,拒绝了所有求婚者。
小说情节的发展很耐人寻味。沃伯顿勋爵是理想男性,伊莎贝尔从一开始就喜欢他,直到故事结尾也是如此,为什么要一再拒绝?另外,她对死侖追求她的那位美国同胞真的那么反感吗?
奥斯蒙德的求婚当然是小说中最大的骗局。
他貌似有格调、有才情,但结过婚有孩子,又没什么钱财,伊莎贝尔何以不顾众人反对一定要嫁给他?婚后遭到虐待,在仍有选择的情况下,为何最终要维持这段婚姻?
第26章:
“伊莎贝尔觉得,奥斯蒙德先生很有趣—这是她事后的回忆,因此她常常喜欢想到他。她访问他的山顶以后,带回了一个印象,这个印象是她以后对他的认识所改变不了的,也是跟她的其他幻想和憧憬、跟最美妙的传奇故事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一个沉静、聪明、敏感、与众不同的人,在俯瞰着美丽的亚诺河谷的苔藓丛生的花园中踽踽而行,搀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她那银铃般清脆的声音给她童年增添了新的魅力。这幅画并不鲜艳夺目,但她喜欢它那低沉的情调,那洋溢在画面上的夏晚的朦胧气氛。它表现了一条生活道路,那条最激动她心灵的道路;表现了一种选择,那种在客观事物、主观意识和社会接触一她怎么说好呢?——之间,在肤浅和深刻的生活之间进行的选择;表现了在可爱的土地上度过的孤独而勤奋的生活;表现了至今仍有时隐隐作痛的旧日的创伤;表现了一种骄矜的情绪,这也许是夸大的,但却蕴含着高尚的因素,表现了既得自天然又经过人工培植的对美和善的向往——
这个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它们,他生活在美丽如画的风景中,生活在拾级而上的山顶上,生活在整齐的意大利花园的碧草清泉中,他与女儿相依为命,那种既一往情深的、父无可奈何的、奇异的父爱,像大自然的雨露一样,灌溉着他生活中的不毛之地。”
亨利•詹姆斯是大手笔,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刻面得栩栩如生,而他最大的特长是心理描绘,将既非大恶亦非大善的人性的中间地带写出丰富细腻的层次,有时细微曲折到了晦涩模糊的程度,但总给人谜一般的魅力。
亨利詹姆斯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A、注重印象和主观感受性,把经验看作是悬在理想世界、用优质的丝线织成的网,用来捕提每一样临空的东西。
•B、侨居欧洲的经历给他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欧美社会,为其“国际主题”小说奠定基础。
他把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处理成一个非常感人、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
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1857-1924)
•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兰。康拉德有二十余年的海上生涯。在此期间,他曾航行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康拉德最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1886年加入英国籍。有二十余年海上生涯。
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
•他的“国际题材”小说比詹姆斯的内容广泛,涉及沙俄、非洲、加勒比海、亚洲等地。
代表作《吉姆爷》、《黑暗的心》、《诺斯特罗莫》、《特务》、《在西方的注视下》等。
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火义小说的先驱。继承亨利詹姆斯开始的小说实验与改革。是维多利亚小说与现代派小说之间的重要过渡。也重视印象和主现感受性,更以悲剧性的特质震撼读者的心灵。
中篇《黑暗的心》以殖民地刚果象牙贸易为题材,描述进入黑非洲腹地的航程,这也是一个探索自我、发现黑暗的内心世界的历程。该篇叙述精致,人物新颖,气氛阴森可怖,富于深刻的象征色彩。
康拉德力图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现代人的遭际、命运,情感生活和观念意识。
他笔下的主人公多为特环境中的异常人物,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处于孤独之中。
《吉姆爷》的主人公吉姆,一生似乎在为一个失误活着,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就是那本能的一跳,导致他终身陷于良知的痛苦。
在康拉德笔下,生活经常考验人们;任何偶然的事情都可能成为检验人格的机会。
《在西方的注视下》的主人公(大学生拉祖莫夫)
把偶然闯入他家中避难的革命党人(大学生哈尔丁)交给警方,使后者遭到处决。
告密前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还出现了幻视:
“突然,就在人行道对面,他看见哈尔丁,摊开手脚躺在雪地上,坚实,清晰,真场,翻过来的手掌遮住眼睛,穿着棕色紧身外套和长筒靴子。他稍稍离开路面躺着,仿佛是故意挑选了那个地方似的。他周围的雪未被踩踏过。
‘简直像是活着一样!像在呼吸哩!而且还挡了我的道呢!
我有了一种离奇的体验。’
他走了几步,便咬紧牙关咕哝道—
‘我要把他给交出去。’……”
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艰难,使他陷入极端的精神孤独,几乎神志错乱一
“想要赶紧跑到他的寓所,猛地跪倒在床沿,床上那个黑乎乎的人影摊开手脚躺着:用热烈的语言将仟悔统统倾吐世来,让那个人浑身上下都激动起来,内心被深深唤醒;这会在拥抱和泪水中结束;会在灵魂难以置信的友爱中结束—诸如此类是世间从未见到过的。这是崇高的行为!
他心里已经抽泣和颤抖了…”
但告密并没有挽救拉祖莫夫的前程;他掉入警方手中,被专政机关利用,越陷越深。他“孤单得像是一个在深海里游泳的人”。
小说以刺杀国务大臣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反映俄国革命前夕的社会危机。主人公虽有意规避政治,却难以明哲保身。当哈尔丁闯入寓所并亮明其刺客身份时,拉祖莫夫不得不做出选择。
无论是否接受对方避难,他的选择都和政治脱不了干系。
拉祖莫夫的困境是被强加的,带有偶然和被动的性质,却揭开平静生活的假象,让人看到无法回避的冲突和真实。
告密行为似乎还不是最痛苦的。心灵的“离弃-忏悔-罪”的过程才是痛苦的复活过程。
•康拉德写人的行为和道德选择的悲剧性,对个体的痛苦遭遇寄予深刻同情。他是表现孤独意识的大师。
康拉德创作的新颖特色:
A、捕提汇集的印象(“使你听到,使你感觉到….使你看到”),展示叙述的非连续性和复杂迂回,超越那种合理合情但也是简化的叙述定式。
B、仍强调“道德发现”是小说创作的使命。他在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框架中实现这一传统使命。
) D.H.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
20世纪英语文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等。
他描述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非常直白。
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虹》、《恋爱申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这些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在作家的故乡诺丁汉郡,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矿区《虹》因为有女同性恋情节一度被禁,而位出版商则声称:“《儿子与情人》是我读过最淫秽的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由于对性爱露骨的描写(或许也因为“情人”是来自于工人阶级),英国法院甚至以“猥亵罪”为名立案审查。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优秀的作品。
•主人公保罗由于母亲的熏陶,“从小就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他恪守清教徒的生活方式,被戏称为“圣徒”。
•但小说并不是“试图证明清教伦理道德观念是人们的道德准则及精神支柱”,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宗教解放的故事。
•保罗反抗宗教对人性的“过度净化”,这种“过度净化”就是压抑—尤其是性压抑。
认识这股使他们神魂颠倒的巨大的生命之流,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宁静.他们共同得到的一种明证。任何东西都不能消除它,什么力量也不能将它夺走。这差不多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信念。”
保罗要用一种性爱宗教来代替压抑人性的基督教和工业文明。从“圣徒”过渡到“变形的耶稣”。
这是劳伦斯对已经僵化的基督教的反讽,也是他探索性爱生命之真谛的开始。
劳伦斯阐释他的“血性意识”:
“我最伟大的宗教就是对血,对肉体的信仰,我认为这些比理智更有智慧。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响应我们的血的呼唤,直截了当地响应,毫不掺杂头脑、道德或其他什么无聊的干扰。”
劳伦斯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A、对日常生活细腻而灵动的描绘,清醒、真诚、热情地拥抱生活,把人们难以辨认的生活潜流转化为艺术的图像。
B、穿透意识表层,触及隐藏的“血的关联”,从而揭示原型的自我。
托马斯•曼
(Paul Thomas Mann,1875-1955)
•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是欧洲知识分子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四部曲、《绿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以及《死于威尼斯》等中短篇小说。
托马斯•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魔山》。
•《魔山》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写刚刚大学毕业的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到地处僻远高山的瑞士疗养院探望正在这里治病疗养的表哥,本计划居留三周,却因受病态环境的熏染而致身心病态,结果居留疗养了七年。
在魔山上,主人公不仅遇见了许多不寻常的人和事,尝到了爱情生离死别的酸甜苦辣,还跟游荡在山中的叔本华、尼采的精神幽灵对话.……七年后,当他终于冲出魔山时,已判若两人,在这部近七十五万字的巨著里,托马斯•曼
绘声绘色地刻划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对流行于当时欧洲的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弗洛伊德学说的传播、招魂术的兴起等),作者也以相当多的篇幅、通过具体事例栩栩如生地反映出来。
作者本人认这部作品有双重意义:既是一部“时代小说”,又是一部“教育小说”。“数育小说”(Bidungsroman)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形式,以一位(通常是年轻)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主人公以理想化的方式达到当时人们对于一个受过教化的人的理想。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凯勒的(《绿衣享利》等,都是经典的教育小说。
《魔山》的年轻主人公,七年里学习到许多以往接触不到的东西,了解“精神分析法”是怎么回事,还参加招魂会一类的把戏,悠悠晃晃看到了表哥的亡魂。
他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疾病与死亡之谜,对人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内省。
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经常苦口婆心教育他,要他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受耶稣会会士纳夫塔的异端邪说的蛊惑,而纳夫塔也竭力向他说教,希望能争取他到自己这边来。这两个对手动辄唇枪舌战,最后到水火不相容。
“魔山”实质是二十世纪初动荡不安的欧洲的缩影。欧洲的文化精华也在《魔山》中得以浓缩和呈现。
•作者说:“在《魔山》中,在叙述方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它逐渐越出现实主义范围,用象征手法推动和提高它,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看到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
招中某些章节的描写,尤其是关于阿尔卑斯雪山之景的描写奇幻动人,富于象征色彩。
如第六章《雪》。
《魔山》的特色:
•A、重在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展示,而非情节的推进。在具体而微的写实中扩展出象征性。
•B、以疏离冷静的笔调展示喜剧性的谐仿。
叙述的明晰、客观、讽刺,那种“化无聊为有趣的精神使一切变得绕有兴味”。
罗曼罗兰,海明威与帕斯捷尔纳克
罗曼罗兰
自巴尔扎克以来,小说强调真实性,越来越减少对戏剧性和传奇趣味的表现,这方面的典型是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一本写得好的、结构严密的小说,应当是作者避免介入,这从福楼拜到莫泊桑一直被奉现实主义理论的圭臬。
19世纪未期这种标准被打破,又在小说中放入诗歌和评论的倾向,诗和哲学的发展有时取代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演变,例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称为“长河小说”。
它体现小说家的伟大的传统抱负,把小说写成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全书十卷,一卷接一卷,连续不断地描述人生的各个阶段,童年、青年、壮年时代的迷惘、奋斗、胜利和最终的宁静。
这是法国并不流行而德国和英国早已形成的“教育小说”的模式。
罗曼•罗兰写道:“他(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首诗呢?这是我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我看他好像是一条大河..”
罗曼•罗兰吸引人的特质并不在于世故的写实,而在于音乐性的抒发。
如在《黎明》中,小克利斯朵夫“总是在窗槛上伏着身子,脸色苍白,嘴里喃喃低语,脸上焕发出幸福的光芒”;高脱弗烈特舅舅的轻声哼唱:“一层乳白色的水汽在明镜般的水面浮动.”;钟声和大教堂的大风琴引起的无限喜说:《女朋友们》中的某些章节,少年初恋的迷醉……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叙述穿插着评论,其中抒情的表达和概括性的分析交织在一起。
海明威
和罗曼•罗兰不同,美国作家海明威则努力摆脱主观介入,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的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倡导所谓的“冰山原则”。
即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
“纯叙事”是倾向于讲述,叙述和事件之间的距离较大,而“纯模仿”是作者“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这种叙事方式与描述对象的距离非常接近,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海明威的叙述方式属于后者。
他的特点是语言经济,大量使用对话,以对话展开叙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风格化的口语和日常化的语言则使人如闻其声,取得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刻画一战后美国青年的心理,战争创伤和物质生活的幻灭感,其“硬汉精神”和享乐主义色彩颇能反映20世纪后半期的时代情趣,赢得世界读者的广泛共鸣。
写死亡,写对死亡的恐惧,是海明威拿手的创作题材。战争、爱情、斗牛、拳击、捕鱼等故事都是围绕死亡意识展开的。
死亡和狩猎、死亡和女人,成了这位作家的招牌主题,蕴含着他对男性气质的持续关注和思考。
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名篇。
《乞力马扎罗的雪》讲述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因感染上坏疽病,他和情人等待一架飞机把他送去治疗的故事。
哈里是个有丰富生活经历利感受的人,但他耽于声色享受,消磨了意志,浪费了才华,最终怀着海恨死去,死于一个梦境:他被抬上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方形的山巅⋯”于是哈里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小说开篇有一段题记: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一鄂阿伊’,即上帝的庙宇。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己经风干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题记和小说结尾的梦境构成象征性的呼应,给人神秘的联想。该篇的写作既有海明威擅长的对话,也适度采用意识流和象征的手法,虚实相融,富于一种哀愁的美感。
帕斯捷尔纳克
20世纪充满血与火的灾难和洗礼:两次世界大战,奥斯维辛集中营,共产主义革命、古拉格劳改营,东西方冷战等等。不同的创作意识对此有不同的反应。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应的方式,现实主义也是一种方式,后者强调历史反思和历史具体性的再现,适宜于史诗式的描绘。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 [10]1890年2月10日—1960年5月30日),男,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出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1-2]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俄苏经历了所有20世纪历史的大事件。在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中,宏大的历史画卷和史诗般的形象,是海明威的战争小说所不能及的。
《日瓦戈医生》从1902年写起,“结局”写到1929年,“尾声”写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月,时间跨度约半个世纪。
写医生尤利-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以及女护土拉拉的三角爱情故事。但故事的真正角色是时代:沙俄后期、十月革命、内战、二战、古拉格集中营等。
作者说:“我想提供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作品将表达对艺术、对福音书、对在历史之中的人的生活以及许多其他问题的看法。”
他的思想立足点就是人道主义。重视个性价值和人的自由,即尊重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爱不幸的人。
小说描述这种理想是如何被红军和白军所摧毁,被官方意识形态所侵害。
日瓦戈反思:“什么东西妨碍我任职、行医和写作呢?我想并非穷困和流浪,并非生活的动荡和变化无常,而是到处盛行的说空话和大话的风气,诸如此类的话:未来的黎明,建立新世界,人类的火焰。”
•他确信,“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而耳闻目睹的一切使他觉得“这不是生活,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荒诞不经的绎梦”。
日瓦戈的朋友杜多罗夫说:
“我想,集体化是一个错误,一种不成功的措施,可又不能承认错误。为了掩盖失败,就得采用一切恐吓手段让人们失去思考和议论的能力,强迫他们看到并不存在的东西,极力证明与事实相反的东西。由此而产生的前所未闻的残忍,由此而公布并不打算实行的宪法,进行违背选举原则的选举。”
卡尔维诺写过《论日瓦戈医生》。这是极高质量的文学评论。
这是启蒙的知识分子对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的印象、感受和思索。
日瓦戈从报纸上看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时曾赞叹道:“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阿!一下子就巧妙地割掉了发臭多年的溃疡..这是空前的壮举,是历史上的奇迹。”
岳父格罗米科却说:“不过,这类事情只能存在于创业者头脑的原始纯洁性之中,只能存在于宣告胜利以后的第一天。政治的诡谲多变第二天就可以把它翻个里朝外。”
《日瓦戈医生》对20世纪俄国历史的反思是深刻的。
但这不是一部政治小说,它的主题“不是关于政治,也不是关于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而是关于生命,关于人的使命,关于理想,关于大自然”。
其独特的视角是在于显示一种历史观,是对“元历史的尘世承载者”的个性的高度关注。
何谓“元历史”?简言之,生活本身大于历史。人们承受尘世的痛苦和爱,这是一种更可珍贵的个性。自然是人的启迪,是对人的生活的启迪,这是俄国文学的特质。
因为历史的形成并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个性”;只有“个性”是不的;在历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没有个性自由的思想,没有对现实中的人的爱,就不能生活和创造。
要像福音书里所说的那样爱人,具有“个性自由和视生命为牺牲的观点”,“只有在我们能爱别人,并且有机会去爱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人”。
《日瓦戈医生》的史诗叙述中蕴含着一种疏离“宏大历史”的意向。
日瓦戈最为看重的是普通、平常的生活,他在札记中写道:“在所有俄国人的气质中,我最喜欢的是普希金和契诃夫的天真无邪,他们对人类的最终目标和自身拯救这类高调,羞涩地不予过问。”
拉拉是这方面的一个体现。她是“元历史的尘世承载者”,是俄罗斯的大地和俄罗斯的女性。
拉拉最后在日瓦戈的灵柩前哭诉道:“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魅力,质朴的魅力,这大概只有我们俩才懂。而像重新剪裁地球那样卑微的世界争吵,对不起,算了吧,同我们毫不相干。”
这便是这位女性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它野蛮、虚伪的过程和灾难性的后果。“宏大历史”在她看来,不过是一种“卑微的世界争吵”。
《日瓦戈医生》中的爱情、诗歌和大自然,便有了某种超越历史的救赎的意义,是人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