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与意象派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5.30世界文学史课程。
“意识流”,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不说别的,《少女歌剧》是不是?还记不记得那些盯着爱城华恋和大场奈奈在床上扭得像条蛆虫一样的日子?
这大概就是意识流的魅力。时至今日,这种手法已经融入当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学吧。
一、晚期象征派(1890-1922)
(一)、语言的危机
大部分现代诗都汇入象征主义潮流,强调新颖性和不可预见性(“不确定的震荡中心”),却排除了文化遗产——信仰、神话、传说和诗学惯例——及历史的意义。
现代语言危机的重要表征是社会话语和文学话语之间的分离。
工业和技术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往昔的文化统一体瓦解;不再能说“精神”、“灵魂”是支配现实的概念;
工业秩序或效率观念破坏了精神内部的静点,不仅诗人的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危机感。
语言出现了分离,诗人对精神永恒的信念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社会无论怎么变化,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学属于士大夫的局面。社会文化统一体瓦解的意义就是说,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于精神的解释好像没有什么说服力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武汉大学中文系《女大学生宿舍》,是喻杉以母校武汉大学为原型创作的短篇小说 ,首发于《芳草》1982年第二期,曾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以武汉某大学中文系的“五朵金花”——夏雨、骆雪、宋歌、辛甘、匡筐入住305宿舍后经历的评助学金、维修宿舍、勤工俭学、生日晚会等事件,表现了她们在矛盾中渐趋融合的丰富有趣的大学生活 ,真实地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时代、社会对于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教育。
三驾马车,兰波,魏尔伦,马拉美。文化遗产在他们的诗歌里是被排除在外的。晚期象征派好像补上了这一课,他们加入了历史性的纬度,加入了更多文化性的东西。
19世纪未20世纪初,象征主义发展为国际性文学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1922年是现代派文学的神奇之年,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最后一卷,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瓦莱里《海滨墓园》,黑塞《悉达多》,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主要以法国的瓦莱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以及美国的T.S.艾略特、华莱士•史蒂文斯等为代表。
•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以幻觉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xi向内转,他构造一个客观的乌托邦,客观的东西好像被虚化掉了。
意识流表现心理时间的时候,外在的形象好像一支蜡烛一样被融化掉了。
(二)、瓦莱里和里尔克
1.保罗•瓦莱里(1871-1945),继承马拉美纯诗传统,其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出自诗集《幻美集》(1922),为该诗集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放弃文学二十年,去钻研数学,直到四十多岁重返诗坛。
•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透过松林和坟丛,悸动而闪亮。
公正的‘中午’在那里用火焰织成大海,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卞之琳翻译)
全诗共24节,每节6行,共144行,韵律严整。
•大海、火焰和死者共在的三角关系中,展开诗人戏剧性的独白:有关认识及其变迁的心灵辩证法。
诗中有一条心灵证悟的线索:
为一种永恒事业的纯粹劳动,
“时光”在闪烁,“梦想”就在悟道。
•诗中融入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的哲学思索,表达“内心的最高真实”。
一个好的作品就应该给人这种启发。
•可靠的宝藏,简朴的智慧圣殿,可感知的冷静,看得见的寡言,目空一切的水,你的眼睛沉沉安眠在一层火焰薄幕之下。
沉默–我灵魂中的大厦
有着金饰的斜坡,琳琅金瓦镶成了屋顶。
•啊,为了我自己,为我所独有,靠近我的心,靠近诗情的源头,介乎空无所有和纯粹的行动,
我等待回声,来自内在的宏丽,苦涩、阴沉而又嘹亮的水池,震响灵魂里永远是再来的空洞。
(Oh, for myself alone, mine, deep within
At the heart’s quick, the poem’s fount, between
The void and its pure issue, I beseech
The intimations of my secret power.
O bitter, dark, and echoing reservoir
Speaking of depths always beyond my reach.)
•不,不!起身!未来的岁月亟待展望!
粉碎它,身体,粉碎这霉烂的冥想!
我的胸怀,沉醉于风的回返!
一股鲜活的气息在大海中喷涌,修复我的灵魂..….呼吸咸味的效用!
让我们奔向海浪,在惊涛拍击后生还!
•起风了!我们当尽力生活!
无边大气吹动我的书本不断开阖。
勇猛的海浪在浩淼烟波中让石裂山崩!
我那目眩神迷的书页,请你飞离!
冲击啊,海浪!用你澎湃的热情冲击,推毁这鸽帆曾经啄食的宁静屋顶!
——《海滨墓园》
瓦菜里认为,诗歌的灵魂在于智慧而不在于情感,这种智慧非寻常语言所能表达,只能依赖象征性的暗示和纯粹直觉的感悟。
2.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
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1922),其核心也是对生与死的玄奥沉思。
哀歌的形式从古希腊一脉相承,瓦莱里是继承这个范式。
《杜伊诺哀歌》从第一首开始,出现一连串意象:
天使、早逝者、可怖者(美)、生者与死者、永恒的洪流.……
•作者说:
•《哀歌》中的那个天使作为一种存在承担着一种责任,就是在不可见的事物中识别出一种更高级的现实。一一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是‘可怖的’,因为我们这些他的恋爱者和变形者们,还依然依仗着可见物。
里尔克的诗你凭借理智是读不懂的。你必须把你的精神世界用作解读他的诗歌的素材。
我们看看他对死亡的看法。
“–而这些以亡故为生的事物明白你在颂扬它们;
在消逝中,它们以为我们,这些最最消逝着的,会是个救赎者。
要求我们在看不见的心里将它们完全变形
——哦无尽地——到我们之中!
无论我们到头来会是谁。”
“倘若不是变形你那迫切的委命又是什么?
尘世,你这可亲的,我想要。
哦请相信,你不需要有更多的春天来赢取我——
一,一个,啊,就一个对我的血液来说已经太多了。”
里尔克的诗风玄奥,他是做了好几次的抽象以后,再来审视世界的这些元素。
里尔克谈《杜伊诺哀歌》的宗旨:
•对生的肯定和对死的肯定,在哀歌中被证明是一回事。
死是生的另一面,背离我们的、未被我们照耀的另一面:我们必须尝试达到我们生存的最伟大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两个无限的领域都如同在家里一样,从两个无限的领域都汲取无尽的养分…真正的生命形式贯穿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
经两个领域:既无此岸,亦无彼岸,只有大一统,而“天使”,这些超越我们的本质,就栖居其中。
(三)叶芝和艾略特
瓦莱里、里尔克探索存在的生与死、变化和永恒的奥秘;
而叶芝、艾略特则以复杂的文化面具,对西方文明的衰败进行反思和预言。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初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者,中期诗风大变,建立复杂的象征体系。
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阐释其玄秘的历史观、宇宙观。
《基督重临》(1919)、《驶向拜占庭》(1928)代表其象征主义诗风。
看看叶芝的《驶向拜占庭》:
“呵,仁立在上帝的圣火之中一如在金镶壁画中的圣贤们,
走出圣火来吧,在旋锥中转动,来教导我的灵魂练习歌吟。
耗尽我的心吧;它思欲成病,紧附于一只垂死的动物肉身,
迷失了本性,请把我收集到那永恒不朽的技艺里。
一旦超脱自然,我将绝不再采用任何自然物做我身体的外形,
而只要那种古希腊金匠运用
鎏金和镀金法制作的完美造型,
以使睡意昏沉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栖止在金色的枝头唱吟,
把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事情唱给拜占庭的诸候和贵好听。”
•诗人表达了要「超离自然」的愿望,确切地说,他愿成为那只金制的鸟儿,人造的杰作。
•叶芝认为传承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已接近毁灭时期,两百年内将出现一种粗野狂暴的反文明,作为走向另一种贵族文明的过渡。
•按照叶芝神秘主义体系,文明的发展从锥体的尖端开始,呈螺旋形旋转,“渐渐开阔”。到底部而“崩散”结束,然后从对立锥体的尖端开始反向旋转,开始另一文明的循环。
-TS.艾略特(1888-1965)
《荒原》(1922),表达战后一代人的精神幻灭。
•神话框架:诗中两次出现渔王垂钓的形象,年老的渔王苦苦等待年轻骑士的到来,以便使自己的生命活力得以复归,使荒原重获生机。
•《荒原》构筑文本与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大量典故和各种语言的运用。
西方文学和《圣经》文学的典故、传说,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对工业都市的描绘,是否代表叶芝所说的“粗野狂暴的反文明”?
“河上树木搭成的蓬帐已破坏:树叶留下的最后手指想抓住什么,又沉落到潮湿的岸边去了。
那风吹过棕黄色的大地,没人听见。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河上不再有空瓶子,加肉面包的薄纸,绸手帕,硬的纸皮匣子,香烟头或其他夏夜的证据。仙女们已经走了。
还有她们的朋友,最后几个城里老板们的后代;
走了,也没有留下地址。
在莱芒湖畔我坐下来饮泣.……”
《荒原》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创作主张,即诗人不直接在作品中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遵循“思想感性化”原则,寻找“客观对应物”。
诗人主张把政治、哲理、宗教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圈入诗歌,强调诗人对自己的时代必须有亲在的认知和感应。
多个叙述人的声音,电影蒙太奇式的转换,碎片镶嵌,时空交错,以及作者本人极为重视的点化观念为感觉的方法(the presence of the idea in theimage)和“客观关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的方法。
(四)总结
象征主义运动革新法国诗歌,也影响了欧美各国的诗歌,
1885年至1914年间的欧洲文学属于象征主义时期,以法国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诗歌国际运动,造就了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T.S.艾略特、华菜士•史蒂文斯、哈特-克菜恩、德国的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俄国的勃洛克、别雷、西班牙的纪廉,等等。
晚期象征主义更为多义、复杂,更在乎表现理智、抽象的思想观念,引入宗教神秘主义,将玄学、神话、宗教与象征融于一体。
二、意识流
意识流,是从心理学术语借来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意识流”这个说法:
意识并非片段的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来比喻意识的流动,是最适合了。
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论”,指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间相互渗透”,“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中,作家必须深入人的意识,随着心理波动把握真实。
弗洛伊德对此予以肯定,补充说:“意识流由下意识决定,下意识的核心是性。”
意识流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只是一些特点相似的作家的集合体。
看看这些名字吧: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共七卷)
乔伊斯:《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
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马尔克斯就是伍尔夫的迷弟。
(一)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1871—1922年)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
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
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第一部“是一部躺卧着的人的小说”。是内心意识的纷乱而绵密的记录。
叙事人看见许许多多的面容、风景的片段,听到脚步声或是闻到山楂花的芬芳气味。
小说不去描写人的动作行为,而是专门叙述思想里发生的一切;“事物、地方、岁月,一切都在他周围的黑暗中盘旋”。
•叙述不单纯是讲故事,而是要探究意识的涵义。
认识空间和时间的感觉世界成了作品真正的主题。
但是《追忆似水年华》仍然是一部小说。他的第二个特点不讲是不对的。
叙事人回想起那间失眠的房间:
我想到了那间天花板又高又小的房间。它简直象是从两层楼的高处挖出来的一座金字塔,一部分墙面覆盖着坚硬的红木护墙板,我一进去就被一股从未闻到过的香根草的气味熏得昏头涨脑,而且我认定紫红色的窗帘充满敌意,大声喧哗的座钟厚颜无耻,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一面模绎样、架势不善的穿衣镜,由四角形的镜腿架着,斜置在房间的一角。那地方,据我惯常所见,应该让人感到亲切、丰硕;空洞的镜子偏偏挖走了地盘。
对这部小说来说,重要的是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
时间。“无意的记忆”(玛德菜娜点心)。失而复得的时间。
普鲁斯特写道:
•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辦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的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二)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
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
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
《尤利西斯》则深入潜意识的领域。不仅写内心的脆脏念头,也写大小便、早晨被窝里肉体的暖烘烘气味,甚至妓院里的色情幻觉等。一切仿佛都在特的语言透镜里放大,超乎寻常的细致、敏感和赤裸。
小说第二部第一章,讲述布卢姆早晨去街角肉店买腰子。
“…在一个柳树花样的盘子里,有一只还在渗血的腰子;最后一只了。隔壁的姑娘站在柜台前,他就站在她旁边。
她会不会也买腰子?她正照着手上的纸条念要买的东西。
皮肤糙了,洗涤苏打。还要一磅半丹尼香肠。他的目光落到了她健壮的臀部上。那一家姓伍兹。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妻子老了一些。新鲜血液。不许人追。胳膊很有劲。抽打着搭在晾衣绳上的地毯。她可是真抽,乖乖。抽一下,歪着的裙子就摆一下。
猪肉店掌柜嚓嚓从纸叠上取了两张纸,把她要的头等香肠包上,做了一个红色的径脸。
——齐了,我的小姐,他说。
她大胆地笑着,伸出粗壮的腕子给他一枚硬币。
——谢谢您,我的小姐。找一先令三便士。您呢,要点什么?
布卢姆先生赶紧指了一下。要是她走得慢,还可以追上去跟着她走,跟在她摆动的臀部后面。一大早,看着舒服。
快点儿吧,该死。…“
•意识流较接近无意识,即非分之想、梦幻、梦魇、潜意识和近似无意识。以语词的流动捕提人的内向性。通常的形式是内心独白的自由联想。
《尤利西斯》最后一章“莫莉的独白”,中译64页,总共两个标点。堪称意识流极致。
意识流作家抛弃传统全知视角,往往由作品中的特定人物来叙述,认为这种带有局限的视角显得更有真实感。
叙述人称有时也不统一,在同一个段落中交错进行。
“门前台阶上,他伸手到后面裤袋里摸大门钥匙。没有,在昨天换下的裤子里。得拿。马铃薯倒是在的。衣橱吱吱格格响。没有必要吵她。刚才她翻身时就是还没睡醒。他很轻很轻地把门拉上,….反正我就回来,没有问题。”
瞬间心理的捕提和试图营造逼真的思想图像。这是传统叙事不具有的(也不会去尝试的)角度和方法。
意识流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新途径。非连续性叙述和潜意识心理的描绘,深入非理性领域。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采用多人称独白的叙事结构,小说第一部分“班吉的独白”描写白痴的意识流。
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用意识流手段切入疯子塞普蒂默斯的内心。伍尔夫说:
“心灵接受纳了成千上百个印象一一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让我们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心头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地不连贯、多么不一致。”
这些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
三.意象派
意象派(imagism)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休姆、埃兹拉•庞德、理查德奥尔丁顿、希尔达-杜利特尔、威廉•卡罗斯•威廉斯、叶赛宁等。
•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的名称,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庞德是意象派的发起人、阐释家和领袖。
传统诗歌,即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已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同人提出革新的诗歌主张。
意象派不满象征主义通过猜迷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愉、暗示和象征意义,而是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
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
象征主义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有待翻译的密码。
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
•休姆《在船坞上》:
午夜,静静的船坞上,
缠在系满绳索的高耸的桅杆中,明月悬挂。
那显得如此遥远的,只是孩子的一只气球,玩完之后忘了。
这是该团体最早的“意象诗”之一。休姆主张诗“要绝对精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赞语”。
•庞德声明:“语言是由具体的事物形成的。用不具体的词作笼统表达是一种懒怠。”
庞德的《地铁车站》是这种主张的实践,而且简短得只有两行: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
庞德反对“伤感浅薄”,也反感那种“流畅的、圆滑的、不花力气的东西”。
他把夸夸其谈,感情泛滥之作记识为“公牛粪”、“乳蛋糕”。这倒不是说诗越简短越好,——我希望意象派这个名称还能保留一些意义。
它代表,我希望它代表光线硬朗、轮廓清晰。
他最为推崇的是H.D.(希尔达•杜利特尔)那种“希腊式的硬朗”。他把H.D.的《奥丽特》一诗视为意象派登峰造极之作。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
庞德说,“这首诗没有明愉,没有说教,没有对人类经历的沉思和夸夸其谈,没有抽象而玄秘的精神象征,没有固化的诗律和节奏,但有一种在具体中传达抽象的强烈感觉。”
“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作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
意象派没有理论,但有美学主张:用普通语言,但用准确的字眼;
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
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
使用意象呈现具体、坚定的画面;客观凝练而不是主观叙说。
四.表现主义戏剧和小说
(一)、表现主义戏剧
脱胎于十九世纪末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现代派戏剧运动。先驱:易卜生、梅特林克(比利时文学家,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剧本)
表现主义戏剧呈现了两种倾向:或赋予当代问题以戏剧表达,忠于真实,明确问题,打破常规,直言不讳,常寓讽刺。
或倾向于语言手法的实验,转弯抹角,闪烁其词,沉默抑制,富于梦幻和象征色彩。
梅特林克在《卑微者的财宝》中说:
我这样想,一个老人在扶手椅里坐着,在灯光下等待着支配他房间的一切永恒的法则,对门窗的静默和灯光的压低的调子仅仅做出直觉的反应,顺从着他的灵魂和命运的支配,他的头微微低着,根本感觉不到世上所有的神祇如同殷勤的仆人走进屋来检查房间…
我相信,这个纹丝不动的老人,事实上要比扼死情妇的情人、获得胜利的军官、“报仇雪耻的丈夫”生活得更深沉、更充满人性、更具有普遍意义。
梅特林克的课题: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意义,不可思议、难以提摸的内心生活的现实。
“含糊、震颤、短暂、隐秘…而这些东西往往在没有被认识之前就已消失”。梅特林克所谓的“黑暗中的珍宝”。
霍夫曼斯塔尔、契河夫、斯特林堡、叶芝、约翰-辛格(沁孤)等人都受此观念影响。
契诃夫不仅是短篇小说家而且是剧作家,在含糊中营造台词之外的潜台词。
契河夫的《海鸥》(1895)、《万尼亚舅舅》(1897)、《三姉妹》(1900)、《樱桃园》(1903-1904),表现无言的思想交流的问题。
人物的思想围绕着各自隐秘的心思打转,前言不搭后语地进行交谈。“沉闷”构成戏剧的注意力的中心。日常的细微变化呼应深层意识中的变化。
平静、低调而强烈。
一种“日常悲剧”的意识。
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特林堡,其实验戏剧(去大马土革》(1898-1904),追求“互不连贯而又表面上合乎逻辑的梦幻的形式”;剧中人物没有姓名,既非类型亦非个体,而是代表精神和感情状态。
•梦幻提供了一种手段,赋予形式以明显的随意性。
《鬼魂奏鸣曲》(1907)中,阳界和冥界互通,活人和死人交谈,“而且以自己是人类而羞愧”。
木乃伊: 上帝,让我们死去吧!我们能死去该多好啊!
老人: 那你们为什么还相聚呢?
木乃伊: 罪恶、隐私和负罪把我们大家联在一起!
一一我们挣脱、走散了不知多少次,但是我们最终又被吸引在一起…..
斯特林堡的梦幻刷:鲜亮的舞台背景,生动径异的日常交谈,主观梦幻的叙述逻辑,受难的人性和顽固的隐私..呈现一幅社会生活的魅影图。
尤金奥尼尔的《毛猿》(1921)等剧作深受斯特林堡的影啊。
代表人物:
•斯特林堡、施尼茨勒(施蛰存大爱这个作家)、魏德金德、凯泽、霍夫曼斯塔尔、布莱希特、皮兰德娄、尤金-奥尼尔等。
(二).表现主义小说
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卡夫卡(1993-1924),奥匈帝国犹太裔德语作家。
卡夫卡和表现主义文学的联系,首先是父子冲突的主题。《致父亲的信》、《判决》等。
其次是互不连贯的貌似合乎逻辑的梦幻的形式。《城堡》、《诉讼》等。
卡夫卡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主题、形式和风貌。他不属于任何流派,但是他的创作所处的时期及其风格倾向都可贴上表现主义的标签。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此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背弃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或“反映论”美学,崇尚“表现论”美学。原则上有如下三个特点:
1)灵魂的呐喊。
把创作当作表达个人反抗情绪的手段,当作倾泻内心情感的突破口。
2)再造“世界图像”。
“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将不再像以往时代那样由自然决定艺术的方式去达到。”埃德施密特的名言:“世界就存在在这里,仅仅再现它是毫无意思的。”换言之,“必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图像”。
(卡夫卡说,他的作品“仅仅是图像”,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
3) 抽象的概括。
哲学广泛滲入文学。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德国戏剧的共同特征是哲理化的加强。
表现主义作家追求所谓“持久的艺术”,注重作品的哲学品格,因此“直接的内容成为某种被隐喻的的内容的对象。
寓意性、讽喻性、双重性、象征性成沩风格构成上的重要因素。”
思想的概括性比一般叙述性作品要强。
在卡夫卡笔下,存在性的悖论取代现实性的道德结论,换言之,《城堡》、《诉讼》的作者旨在描绘一种普遍的辩证意味,而非让人得出有关现实的片面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有多么“实用”。
文学史也把非理性特色的创作纳入表现主义范畴,包括非理性人格、意识流、梦境、超现实幻象、荒诞、悖谬、诞的手法或形式,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追求事物深层的 “幻象”描绘;人物多为类型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以径诞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痛苦。
卡夫卡的创作最能体现这些特点。
《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在行刑地》、《绝食艺人》(也就是《饥饿艺术家》)、《诉讼》、《城堡》等。
卡夫卡将现实主义导入荒诞的神话。叙述充满了琐碎的细节,意义并不明白地讲出来,但总是像一道闪烁不定的光芒那样显示其中。
他讲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故事。
人物处在一个没有回忆和远景的世界里,在暧昧的事件和氛围中摸索前进,总给人构思未完成的感觉,而是正在进行时,人物在摸索着前进。
《城堡》、《诉讼》等都是未完成稿,将自然主义细节和哲理性寓言融为一体。其悲喜剧的题旨(生活是一个残酷的玩笑)预示存在主义的观点。
其怪诞叙述的调子则带有喜剧性的消遣和哲理性的强大暗示。
•库切在一篇论文中分析卡夫卡的“重复时间”
(iterative time) :
没有一个事件是在另一事件之前发生的,(每个)重复发生的事件周围并没有更早的事件将其包裹。
库切将这种无序重复称为卡夫卡的“神秘直觉”:
一个时刻不会流向另一个时刻,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而非变成)一个永恒,它不仅不是由过去产生的,而且与过去毫无关联。
《地洞》、《城堡》、《诉讼》等都体现卡夫卡特有的时间观。其情节总是处在貌似发展又几乎什么都不发展的状态下,显得支离破碎。
一种故事性的消失。给人的感觉是小说家所要模仿的生活和我们欲求的或是概念中的“生活”隔开了。
在他笔下,小说和小说试图反映的东西均显得黯淡无光,怪诞莫测。
作家似乎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任何叙述方式和想象的结构都会使“事件”离开其真正的本性。而他的圣异而黯淡的叙述,则力图贴近现实难以抽象的本质。
总之,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笼罩着清醒的观察和梦魇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