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世界文学史 未来主义与达达主义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很重要的内容。
1896年12月10日,雅里 (Alfred Jarry)的剧作《愚比王》在巴黎作品剧院上演,引起轩然大波。这部剧的舞台布景看上去十分地不真实、稚气、怪诞。左上方画了一张大床,床上有夜壶,床脚是一株被雪覆盖的树。时间是被颠倒的。
右边画着棕榈树,缠着大蟒蛇,树旁是吊着骷髅的一个绞刑架。……开局就是恶趣味。
愚比爸胖得令人发笑,梨形秃头,面具的鼻子状如象鼻,手中的权杖是长柄厕所刷子。愚比妈穿着看门人的衣裳,头戴俗气的羽毛帽子,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侮辱观众。观众随之鱼贯而出,现场乱起来了。
黑色幽默?怪诞文学?表现主义文学?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剧本了。当天晚上,台下有一位观众,他的名字叫马拉美。马拉美把这部剧称为杰作,尽管有评论家称之为闹剧,过火的讽刺画。
于是,雅里成为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残酷戏剧的始作俑者。
在这种荒诞的气氛中,现代偶像破坏者运动开始了。
我记住老师说的了:“你写出的东西就像上了年纪的男性的前列腺一样,他是不连贯的。你的脑子已经像女人的裹脚布一样,被缠绕的死死的了。”但愿这一节能使我的文字获得一些活力。
1.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俄、法、英、德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未来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
1.1 未来主义(Futurism)创始人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象征派诗人马里内蒂(1876-1944)。
1909年他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此为该流派诞生的标记。
在《我们否定象征主义大师、最后一批爱月亮的人》的宣言中,马里内蒂声称:
**“我们从意大利向全世界广播我们的宣言..我们要消除这个国家的教授、考古学家、导游和古玩商的恶臭痈疽….
意大利作为古董铺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是到了烧掉她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画廊的时候了……”
象征主义可能是破坏性最强的一个现代文学流派。
马里肉蒂赞美机器,为与轮船加料工、铁路司炉、电车、“饥饿的汽车”共度夜晚时光而自豪。
他赞美“新的美的速度”,赞美飞机,就像浪漫主义诗人赞美死亡和爱情。讴歌战争,认为暴力和科技是“纯洁世界的唯一手段”。他们赞美耳光。
马里内蒂宣称,迄今为止文学只是在“歌颂静态、心灵的陶醉和梦境”;艺术应该“从对过去的模仿中解放出来,从传统主义、学院主义中解放出来”;
必须“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新的世界意识要取代旧的家庭观念、乡土意识。
我们研究的文学,和自己的时代是不搭的。我们学习的文学,也不是从现在这块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对新的直观诗歌的召唤。拒绝唯美主义(邓南遮)的“柔弱”和“细腻”。
向浪漫主义、向爱与死的神秘性、向妇女崇拜投掷“理智的炸弹”。“向艺术圣坛啐睡沫!”这就是未来主义的态度。
俄国未来主义者马雅可夫斯基和布尔柳克、赫列勃尼科夫联合出版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1912),宣称“要把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到海里去!”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穿裤子的云》、剧作《臭虫》等,“反对室内艺术”、“反对心理的胡猜”,声称“要在美的各个部门搞大破坏”。“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真烦!”
** “我的灵魂没有一茎白发,也没有老人的温情和憔倅!
我以喉咙的力量撼动世界,我走上前来——奇伟英俊,
我オ二十二岁。”
——《穿裤子的云》
艺术里的价值评价和我们在音乐里有类似。马雅可夫斯基大概是时代的最强音。谁能唱到他的音高?
“重量+气味
正午 ¾笛子 呻吟暑天 咚咚 警报 咳嗽 破裂
噼啪 前进 叮铃铃 背包 枪支 马蹄 钉子 大炮 马鬃 轮子 辎重 犹太人 煎饼 面包 油歌谣
小商店 臭气 光辉 脓 恶臭 肉桂 霉 涨潮 胡椒 格斗 污垢 旋风 桔树-花 印花 贫困 骰子 象棋
牌 茉莉+蔻仁+玫瑰 阿拉伯花纹 镶嵌 兽尸 螯刺
恶劣机关枪=石子+浪+群蛙 叮叮 背包 机枪 大炮 铁屑
空气=弹丸+熔岩+300恶臭+50香气”
——马里内蒂《战斗》
1.2 马里内蒂在《破坏语法—无线电想象一自由语》和《赞坦坦》(1912)中宣扬并实践未来主义诗学。
•1)强调现代生活的“动力学”。马里内蒂《抒情机器》用自制象声词模拟活塞运动节奏。突出音响、重量、气味等感性现象。《赞坦坦》一诗中用ssiiiii这样一组谐声字表现航行于莫萨河上轮船的汽笛声,用ffiiii:表示汽笛在河道里的回音。
•2) 主张绝对自由的类比。“把表面看来迴然不同、相距遥远、甚至相互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把“喷泉”比喻为 “身患肺痨的病人”,阉割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提倡“自由语”:废除古老的拉丁语法,“消灭形容词、副词、标点符号”,“动词只用不定式”。发明 “无线电想象”,例如:男人一潜水艇,女人-海湾,广场一漏斗,词语的联系全凭直觉理解。
马里内蒂声称:“在自由诗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自由语”。
•4)“消除文学中的“我’,即心理”,代之以物自身。如未来派诗人卡瓦基奥利在《诅咒月亮》中所言:“倘若你愿意生活,就应当有一颗美妙、金属的心”。或如马里内蒂《技巧宣言》所言:
“铁块或木头的温热现在比女人的微笑或眼泪更引起我们的激动。”
虽然鲜少有人提及,但是马里内蒂的精神,血液,在现代文化里是无孔不入。马里内蒂这四点大概是现代文学里最有破坏性的主张,我更愿意他为先锋派,他几乎走到了文学的对立面。而波德莱尔,兰波等人,却是现代派。
未来主义也否定传统戏剧,嫌其教条化学究化,“只配称作媒气灯时代的戏剧”。反对再现生活,认为这种对真实的追求是平面的,愚蠢的,提倡“合成戏剧”,即戏剧应该像多棱镜般折射事物,浓缩剧情,突出灯光、音响等多种现代化手段。
代表作有马里内蒂的《他们来了》等。
1.3 总之
“人的诗歌将被宇宙力量的诗歌所取代。
故事里面陈旧的浪漫、感伤和基督教的成分都被废除了”……
未来主义诗学是对传统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破坏,诅咒语言逻辑在传统书写中所表征的一切。号召诗人“仇视理智”,“绝对地摧毁一场逻辑”。
后来《等待戈多》,不就是从这里来的吗?
2.表现主义
1.1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定义
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运动兴起于北欧国家。
作为一种绘画流派,由柏林《狂飙》杂志出版者海瓦尔.华尔顿提出,为了敌视法国印象派。
1910年开始在德国兴盛,变成全欧洲的艺术思潮,从绘画波及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批评家库尔.希勒1912年主编出版《神鹰》一书,被文学史家称为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的第一部选集。
1911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在柏林的《狂飙》杂志上发表表现主义宣言及其他理论表述。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该运动从1887年左拉致斯特林堡的一封信开始,经过1910-1925年的运动高潮,到1937-1938年间“布莱希特和卢卡奇论争”(即著名的“表现主义论争”)为止,划上句号。布莱希特主张艺术的变革,而卢卡奇把托尔斯泰等人奉为圭臬。
•反对左拉的自然主义和马拉美的象征主义,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
•既摈弃工业时代的物化世界,也拒绝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认为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缺乏内在实质的美丽表象。
•提倡“艺术再度精神化”,注重“美学的政治性”和“乌托邦梦想”。
2.2 主张
(一),仇视工业社会的平庸世界,反对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
•未来主义讴歌机器工业,表现主义反对工业资本主义。抵制“精神的机械化”及人类向非实体性的关系和功能的转化。(特拉克尔在《灵魂之春》一诗中说:“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
(二),创作大量诊断式、末日启示式的现代城市生活的诗歌,既带神秘色彩,又有革命精神,讴歌死亡和风暴,召唤新人。
(a) 诊断式
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贝恩,向既有的主体性宣战,剥去资产阶级主体性的理想化外衣。诗集《太平间》(1912) 将人描述为一种疾病缠身的物种。
贝恩笔下的“夜间咖啡馆”:
“绿色的牙齿,脸上的丘疹,/
向结膜炎挥手致意。/
头发上的油脂/
跟张开的嘴攀谈…早期甲状腺肿看起来不错,在又扁又塌的鼻子上。/
他请她喝了三瓶啤酒。”
(b) 末日启示式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的名作《黑利安》(1913),充斥精神错乱、麻风病、头骨的意象,表达非理性的迷狂,是他 “最痛苦的一首诗”。
“漆黑的小屋里幻觉的层梯,
敞开的大门下老人的幽灵,
当黑利安的灵魂凝视柔光镜中的自己,
从他头上飘下了雪花和麻疯。
…………
啊,你们,
漆黑的口中破碎的双眼,
当子孙在温和的疯狂里
孤独地思索更黑暗的末日,
顶空寂静的上帝合上蓝色的眼险。”
(c)讴歌死亡、风暴,召唤新人
“我们变成了苍天,空气和波涛。
哦,从我们的躯体里涌出了泉水,喷涌到不习惯的光辉之中!
我们把自己交给了一切。”
(汉斯•利博尔德《呵,在云的所有旗帜之上》)
“我带着伟大的爱,
在每一条小路上寻找你,在肮脏的低级酒馆和闪光的露台;
你呵人!”
(赫尔曼•林德曼《人》)
表现乌托邦幻想。左翼和革命色彩。鲁道夫.菜昂哈德的《未来革命的序幕》,约翰尼斯-贝希尔的《罗莎,卢森堡颂》,等等。
表现主义诗歌选集《人性的曙光》,表达对新的人性和社会革命的希望。
印象派绘画里是没有黑色的。
2.3 小结
“美学的政治性”,诊断式,末日审判式的思维,
将工厂、房屋、疾病、娼妓、喧哗、饥饿等转化为艺术图象,通过“大灾难”预感来表达迷狂,甚至催生讽刺和刻毒的气氛。
一种救世主式的苦恼意识,对主体性自我的沦丧作出的反应,表现“无名的苦难”和绝望。
艺术家作为创造性的个体,正在经历属于他们的世界崩溃下去的混乱长夜,面对这意义已告枯竭的世界,陷入疯狂或绝望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拓宽了我们对这些情绪的表达。
在新的时代,这些艺术家正在经历使他们的世界进入漫漫长夜的旅行。
•特拉克尔《哀怨》(孙周兴译)
睡与死,阴森的山鹰
彻夜盘旋怒吼在这个顶端:
人的金色雕像
缠绕着冰冷波涛
那是永生的冷冷波涛。
紫红色的身体
撞碎在恐怖的暗礁上,
而在大海上
传来深沉的哀怨。
深深忧伤的姐妹
望着那胆怯的小船
沉落在群星之下,
在夜的沉默面孔中。
3.达达主义
3.1 达达主义(Dadaism)的产生
于一战期间产生于瑞士苏黎世的“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
“达达”一词最早出现在雨果•鲍尔为1916年出版的评论刊物《伏尔泰卡巴菜》的序言中。这是一个在德语中表示婴儿学语的象声词。
核心成员雨果.鲍尔、许尔森贝克、阿尔普、彦科、查拉等,都是为德国表现主义服务的作家和画家。后来从表现主义中分化出来。他们认为表现主义仍然是对20世纪的不充分反映。
抵制“生产喷火器和机关枪的文明”,但是认为表现主义的“美学政治性”和“乌托邦幻想”乃是对20世纪现实的一种保守的、不充分的反应。
达达主义者认为,表现主义高居于20世纪之上,只是后顾理想化的过去,前瞻乌托邦的未来,而达达主义试图走得更远,不迷避事物坚硬的棱角,正视20世纪的混沌现实。
*表现主义坚守作为世界中心的主体性自我,为其救世主式的意识所苦恼,
达达主义则放任自我在现实转化中的相对性,创作其“可随意处理”的艺术作品,在胡闹和捣乱中表达其挑衅、冷嘲、佯谬,把世界视为不连续序列的开放状态。
*达达主义反对进步神话,不再试图为后世创造经久长存的典范作品,而是提倡无限的实验自由。
达达主义者在柏林、苏黎世、巴黎等地搞耸人听闻的文化游击活动。
•约翰尼斯-巴德自封“基督有限公司‘超达达主义’”创始人,闯入魏玛议会散发传单,宣布自己是该国总统。
•他们持续批判表现主义,指责他们的中产阶级和德意志天性、浪漫爱好和灵魂深度。
•他们怀疑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是否还可行,道德上是否还站得住脚,对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是否还有意义。
3.2 查拉在《达达的七篇宣言》中宣称:
“达达怀疑一切.….真正的达达是反对达达的。”
•他们奉“破坏即创造”为宗旨,用垃圾作画,给“蒙娜•丽莎”添上胡子,对自由的定义是“达达,达达,达达”。
•强调自发性和本能的冲动。所有已确定的事物都应摈弃,唯有自发性才真正反映生活,高于一切之上。
•因此,从达达开始,艺术不再是形式的制作,而是善于利用机遇,利用无意识冲动和奇谈绎论,表现一切自发出现的东西。承认事物真实的荒谬。
认为只有无限自由的实验才激励艺术家生存下去。
例子:将报纸标题剪下来,随便拼贴成诗歌。
“爆出一声笑
如锡兰岛上的蓝宝石最美丽的稻草容颜亦不免衰老
于囹圄之中
须知
那超紫外线
已结束其所负使命
良好而又迅疾
……”
3.3 达达主义在文学上提倡
提倡无意义和非指涉性的语言。不再从荒谬的世界中寻找逻辑、连续性和新的语法。
•对未来主义多有借鉴,反对理智、语法和逻辑,却毫无未来主义的盛气凌人、自我神圣的姿态。
•达达派认为,世界就其现状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必须打倒一切已成定论的东西,打倒自我,打倒流派。否定、亵渎和嬉戏是其流行的标志。
•人们很难从艺术成就来判断达达主义的重要性,然而,达达主义对艺术的否定,却成为对艺术的一种激励。
皮卡毕亚《盒子枕头》(潘博译)
“在黑玉镜子前的一只葬礼的黑手套
正如在隔离的晕眩里
挂在我的手臂上穿着浴衣行走。
轻蔑的木草莓又掉落
因为飞升的颤动。
在这漫长的行程期间过分宽大的旗帜
虚情假意地把书壳藏在口袋里。”
(《生来没有母亲的女孩的诗画集》)
4.超现实主义
4.1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内涵
是法国的一个重要文艺流派,从1919年至1969年,历时半个世纪,影响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数十个国家。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不仅在小说、戏剧、诗歌方面锐意革新,而且在雕塑、建筑、电影特别是在绘画方面影响深广。
在西方现代文艺发展史上,超现实主义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代表作品有《哈里昆的狂欢》、《犬吠月》、《人投鸟一石子》等。
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分歧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态。
•查拉的达达主义仅止于戏拟和嘲弄,世界就其现状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超现实主义则强调人有责任给事物以意义。
•超现实主义同样倾向于不受常规限制,但对爱情和性欲进行抒情的赞扬。
认为弗洛伊德的学说解放人性和潜意识,认为提出新的语言就是为人们提出改变了的生活和革命化了的社会,认为艺术不是消遣而是对现状的挑战。超现实主义反对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愈演愈烈。
1919年,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路易·阿拉贡和苏波这三个年轻的诗人,在巴黎创办了《文学》杂志,杂志的名称是反语,实际指与一般文学相反的“文学”。
同年年底,查拉来到巴黎,《文学》立即成为达达的喉舌。达达主义虽然曾经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昙花一现。
1920年,布勒东和苏波发表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标志着超现实主义的诞生。1921年,巴黎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里“淹死”。达达主义即为超现实主义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认为,艺术家是普通人,而每个普通人是潜在而合法的完整的人。
关键是安德烈.布勒东称之为“客观机遇”的那种东西,亦即我们内心的无意识与外部事件的交叉,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充满奥秘的时刻,一个真实的磁化空间,一枚水晶一一世界的结构在其中突然变得透明而可见,一种个人所属星宿或春药发生猛烈作用时的极限体验.….从而以无法预言的方式获得意义。
•在小说《巴黎农夫》中,阿拉贡揭示了街头邂逅如何像诗的意象那样令人激动得浑身打颤。
布勒东的《娜嘉》、《疯狂的爱》则进一步表现“客观机遇”的微妙作用。
所有超现实主义者都把爱情看做是超现实行为的原型而加以颂扬,因为它实现了貌似不可能的“我”和“他者”的融合。
艾吕雅在《公众的玫瑰》等诗集中歌颂爱情,给性欲戴上神圣的光环。
诚如帕斯所说:“超现实主义与其说是建议作诗,不如说是要把人改造成活生生的诗。”
主要文学作品:阿拉贡《巴黎农夫》、布勒东的《娜嘉》、《疯狂的爱》以及罗贝尔•德斯诺斯和艾吕雅的诗作。
马克·夏卡尔(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的犹太家庭,家境贫困,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
4.2 核心观念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革命主张;
•1)、“下意识书写”(或曰“自动写作”)。
•布勒东和苏波合作写了《磁场》(1919)一书,这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 “下意识书写”的作品。
布勒东认为,我们继承了在学校里被培养起来的理性“批判意识”,造成了种种限制语言发展的障碍。
“自动书写”排除了任何规则、惯例和思考的必要性,推翻了文学活动的规律(即有一定意图及表现方式的创作),成了一种自发的、完全不依赖于理性的创作。
目的不是试图传达预先给定的意义,而是通过想象和联想,通过词句的组合力,创造出无法预见的、令人惊讶的意义。
•2) “释梦”
布勒东说:“将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看来如此矛盾的状态会变成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
受弗洛伊德影响,超现实主义十分重视梦的材料的重要性,但更偏向于认为,梦是无意识被释放的王国,梦是思想自由的天地。要用对梦的追述和记忆,让被理性禁锢的庸人大吃一惊。
安托南·阿尔托为精神病人鸣不平,对“疯人艺术”大加赞赏,甚至主张取消疯与不疯的界定。
•3)、偶发性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重要手段。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也发现“质地相异的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可以表现出来的联系”。
超现实主义不同于浪漫主义(情感)、象征主义(交感),也不同于弗洛伊德式的自由联想,而是要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实凑到一起击起火花,产生逻辑思维达不到的奇异效果。
这就是洛特雷阿蒙的名言:“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邂逅。”
•由此产生超现实主义的语言革命理论,即意象自由联想论和文字自由联想论。
如“我爱海上的你/当你是绿色时红得像蛋儿”(矛盾意象),“像酸泡菜被吃光了的腊肠一样傻”(发噱的意象)等。
文字自由联想可采取开放形式,避免有意识操纵,就是“集体创作法”:参加者背着别人写下一字,把纸折起来递给下一个人,最后把所有的合起来。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味美的尸首》。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比利时画家。早期从事墙纸设计和商业艺术。20世纪20年代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者交往甚密,并开始潜心作画,宗法超现实主义画风。早期作品包括《会飞的塑像》(1927)和《漂亮的俘虏》(1931)。成熟期的作品色彩更为鲜明,物体位置并列,常以海和天空为题材。代表作有《风云将变》(1928)、《比利牛斯山上城堡》(1959)。
马格利特的作品因与日常生活经验迥乎不同,故被认为是梦境的再现。而他是这样理解梦的生成:“事实经验经过错位后形成了梦”,他的创作也遵循这一原则。
具有扎实绘画功底的马格利特,画风精密细腻,被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称为“清晰的超现实主义”——擅长描绘逼真日常场景和意外事物的特殊构思,打造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 用“混搭”的方式。
4.3 总结
超现实主义的三个方面:
1)梦幻的力量。梦与现实的结合创造一种超现实,即绝对现实。
2)偶发性的魅力。“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邂逅”之类的自由联想所创造的神奇现实。
3)形象是头脑的纯粹创造。强调创作思维的自主性,提倡割裂自然的综合、拼贴。
塞萨尔·艾拉(Cesar Aira),1949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阿根廷小说家,被文坛盛赞为“博尔赫斯的嫡系传人”。艾拉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就带有现代艺术的主要思维形式。
·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认为,语言应该离开顶峰和高地,恢复其寻常的地位;换言之,诗歌离开天才大师的手艺,变成属于一群人的东西。语言只是诸多媒介中的一种而已。
·超现实主义强调意愿和爱欲、自由和解放,期望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对峙中出现一种更丰富、开放的能量。这是一种更具乐观色彩的折中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新浪漫主义。
本讲结语
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都是反经典、反文学传统,认为诗歌语言不再是至高无上,文学虚构不再是至高无上,消除虚构是为了自由和解放(“自动写作”)。认为诗人必须承认新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发展“反文化”势力,才能找到工业时代的文学出路。
象征主义者们是精英,而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他们是先锋。要改变我们的文化形态。甚至是毕加索都未能完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