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网络流行语“郭楠”——的语言学视角研究

文章发布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有趣的研究。

摘要

当下,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网络词汇,“郭楠”一词,反映出的不仅仅有着当下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戾气与不友善,还有着许多网民在这种不友善之下的无奈与自嘲。因此,对“郭楠”一词展开研究,有利于我们发掘当今中文互联网上包含攻击性的一面,进而挖掘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最后为改善中文互联网的语言环境而服务。此外,尽管国内目前有着对诸多网络热词的研究,但是对“郭楠”一词以及类似可能带有冒犯性的词汇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选择通过语料库研究法这一研究方法,对“郭楠”一词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以及意义,试图寻找出这一词汇在网络上所扮演的角色,并推测这一词汇的诞生与广泛传播所反映出的中文互联网网络语言环境的现状。

关键词

语料库;网络热词;郭楠;网络环境

简介

多年来,中国见证了源自交错和并行交流模式的开拓性、草根化或者说抽象化的网络语言,人们通过群体沟通、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来运用和支撑流行语的使用。[]事实上,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仅构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而且对特定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启发性的解释,是文化的晴雨表和各种社会现象的万花筒。[]
本文的研究,源于当前中国互联网通信语言环境的恶化。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有无数的术语可以用来冒犯特定的群体,而且这些术语只存在于互联网上。换句话说,本文的背景是:中国互联网上不同网民群体之间的互相冒犯语言越来越多。
事实上,在当今中国互联网的语境中,术语“郭楠”有一些基于谐音的同义衍生词。在本文中,“郭楠”可以指所有这些词。因此,在本文中中文语料库的收集和使用中,将使用“郭楠”和“郭楠”一词的衍生词。我将在第三章中详细说明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和对比。与此同时,在当今中国互联网的背景下,无论是“郭楠”还是其他冒犯词,他们的出现都代表着一种不友好的氛围,以及可能而来的情绪发泄和责骂的战争。
本文旨在收集中国不同社交平台的真实语料库并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互联网上“郭楠”一词的常用语义、使用背景和常用方法,并以其为例,分析中国互联网上不同网络用户群体的沟通状况,为改善现状寻找有用的参考。
因此,本文将从“郭楠”一词使用的含义和上下文以及该词的诞生过程来探讨其在中国互联网中的作用和发展过程,并试图探讨这个词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的交流氛围。因此,对该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中国互联网当前发展趋势的原因,为改善中国互联网的传播氛围提供可能的参考。
本文使用的语料库来自中国主要互联网平台,语料库真实,能够准确反映该术语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常用使用方法和含义。

1.中国网络流行字的研究现状

事实上,作为国内互联网研究的重要资料,我国对于互联网热门词汇的研究呈现出极为丰富与多元的特点。从对特定互联网词汇的意义、演变及语用学的深入探究,到对热门词汇传播与社会影响的广泛分析,乃至对词汇翻译策略的专门研究,均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深厚底蕴。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和包容性赋予了网民进行一系列独特行为的空间,例如出现的“杠精”这类钓鱼标签,为我们观察在线互动中的实用动机与沟通功能提供了独特视角。
总体来看,我国对于互联网热门词汇的研究可概括为两大方向。首先是关于互联网热门词汇的翻译问题。在这一方面,学者们从语义与音韵的角度对汉语词汇“破防”的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并为其选定了恰当的英文对应词,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另一大研究方向则是对特定互联网流行词汇的深入研究。一些学术论文以“内卷”为例,揭示了语义构建的多元性。同时,不同言语行为主体的具身认知和网络言语环境的特性在解构网络热点词汇意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不仅为互联网流行词汇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描述,还进一步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如何塑造个人与群体身份,以及其态度、社交与交际功能的实现方式,为萌芽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我国学者还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互联网热点词汇”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对2012年至2021年间“咬文嚼字”每年评选的年度十大网络热门词汇进行了情感意义的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近十年网络热门词汇情感意义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词汇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群体价值观及其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互联网热门词汇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流行词汇的特点,如时效性强、观点表达委婉、语义信息碎片化以及主流媒体话语的流行等,同时也为我们积极运用网络流行词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方法学

在本章中,我将概述本文中的核心概念,以及我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1工作定义
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将解释文本中将出现的一些核心概念。第一个是“郭楠”一词。在这里,我们将了解这个词目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起源和共同含义。
从中国互联网实际语用学的角度来看,“郭楠”一词的含义是复杂多样化的。在收集了知乎、微博、Bilibili、百度贴吧等中国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数据后,作者认为,在当今的中国互联网中,“郭楠”一词大致有以下含义:
第一个是最基本的意思,是从“国男”演变而来,即中国人。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流行语“郭楠”实际上是所有中国男性的通用术语,这种解释的积极和消极含义通常是由使用它的人的情感颜色决定的。
其次,这个词有扩展的含义。根据中国主要互联网平台收集的语料库分析,在中国互联网的语用学中,“郭楠”一词的延伸义主要以形容词形式出现,主要用来描述部分女性不舒服的行为,也可以指不尊重传统女性,做女性严重厌恶的行为(主要是精神上不舒服)。在这个意义中,该词是一个基于谐音的网络流行语,其原始形式是“国男”的谐音,这个词汇最初由极左女权主义者用来贬称中国男性。用法例子:“现在兽楠真的变成了郭楠”。在这里,根据原作品的原因和后果,“郭楠”在这里有“一个不尊重女人的男人”的意思。
下一个扩展的意义可以说是前两个含义的组合。当“郭楠”一词以这种形式出现时,这个词被用来攻击一个特定的一群人,通常都是中国人。这种类型的攻击通常没有具体的意义,但可以与其他具有明确意义的攻击性词汇结合,表达该词使用者对受害者的负面情绪。
最后一个常见的扩展意义来自于前一个,可以理解为一些当代中国网民对之前的反应,主要是利用之前的扩展意义嘲笑自己对使用之前的扩展意义对特定群体进行人身攻击,也可能是嘲笑特定的亲密关系群体(如现实世界中的朋友或网络上的朋友)。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楠”这一词汇经历了语义的演变。在网络上,由于反“田园女权”的声音的出现,一些男性网友开始接受并使用“郭楠”这一自嘲性的称呼,这使得原本带有侮辱性的用法,在这一语境下逐渐失去了其攻击力。因为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工具,它能够反映和塑造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综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郭楠”一词的一般含义可以理解为“讲无冒犯性成人笑话的人”或“讲无冒犯性成人笑话的行为”(这里不限于性别)。
总之,在这两种含义之下,“郭楠”一词的起源与部分较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对中国男性行为的不满有关。最初,女权主义者用“蝈蝇”来形容中国男性,以暗示其庸俗与贪婪。但是,由于“蝈蝇”这个词带有较强的攻击性,可能会被屏蔽,因此在语用中需要寻找替代词汇。其次,“郭楠”的梗表达了一些不好的心情,这个梗来源于V圈,常见于b站、豆瓣和贴吧,其常用句式是“郭楠收收味”,意味着“(不好的)味道太冲了”。此外,“郭楠真下头”的意思是“国男真下头”,其中“国男”指的是中国男性,而“下头”则是上头的反义词,可以理解为失去兴趣。这一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7年,源于一段微博上的内容。最后,“郭楠”作为国男的谐音,被用来指代全中国男人。这里的“国男”本身就是一种贬义说法,是中国女权主义者攻击男性的一种称谓,后来用“国男”写作“蝈蝇”,意指如蛆虫般的中国男人。
最后,我认为有必要区分第二种含义和第三种含义。在第二种意义上,这个被称为“郭楠”的人,大概是因为他做了一些让一些女性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在第三种意义上,绝大多数被称为“郭楠”的人之所以被称为这种说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性别是男性。综上所述,在第二种意义上,叫某人“郭楠”是有合理理由的,但在第三种意义上却没有。
接下来是文本中将出现的另外两个核心概念:“冒犯性语境”和“非冒犯性语境”。由于这两者是彼此的反义词,它们可以一起解释。
阐明这两个概念的关键在于“冒犯”这个词。因此,我们将首先要详细说明这个词的定义。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出发,戈夫曼(1967)首次提出了“offense”的概念,并指出“intentional offense”是对他人的恶意公开侮辱,但不能解释其语言特征和表现。Lachenicht(1980:80)认为,“offense”是一种理性的言语行为,旨在伤害他人,是冒犯和侮辱性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从无礼的角度来探讨offense,主要是作为一种威胁面部的行为。[](Culpeper, 1996; Bousfield, 2008)因此,“offense”一词可以定义为威胁侵犯名誉、人格、意见、利益等的行为。[]
因此,“冒犯性”这个词通常用来指那些故意的行为,它们可能会导致他人感到受到攻击或丢脸。换句话说,本文中的“冒犯性上下文”指的是使用这些语料库,即用户使用“郭楠”一词时,他或她有冒犯特定群体的意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冒犯性的背景”。“非冒犯性上下文”的含义正好相反,它指的是用户以非冒犯性的目的使用“郭楠”语料库的上下文。
最后,我们需要理解“语料库语言学”的定义。语料库语言学理论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真实语料库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索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现在,我们将整理出文本中的所有核心概念。下一部分中我将概述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分析和收集。
2.2数据收集
在本节中,我将在一些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用户的社交媒体的搜索栏中显示我对“郭楠”一词的搜索结果。
根据语料库研究方法,作者在贴吧、Bilibili、微博、小红书、知乎等中国五大主流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搜索栏中搜索单词“郭楠”,在每个社交平台中寻找适量的语料库,对该词进行语用上下文研究。
语料库总数为201个。
语料库选择的标准大致如下:语料库直接包含“郭楠”一词(包括同义词),其在语料库中的含义与作为网络词汇的含义一致。在语料库提取过程中,我的方法是将搜索结果复制粘贴,并将其以单词文档的形式总结到语料库中。
以下是我从中国互联网上的几个主流社交平台上收集到的一些更典型的语料库,其中包含“郭楠”及其同音衍生物。在这里,我制作了一个表格,将这些语料库分为两种类型的演示文稿:“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图1)
图1
社交
媒体 合计
语料库 攻击性/非攻击性语料库的数量 进攻语料库样本 非攻击性语料库样本
贴吧 13 0/13 暂无 凑郭楠真虾头
微博 61 60/1 国男的恶心程度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俺们恶臭国男可不会护着猥琐男
小红书 30 22/8 可见国男素质到底有多低 臭郭楠,小红书见
知乎 18 0/18 暂无 “郭楠”并非那么不堪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78 4/74 好下头的普信国男 女郭楠魅力时刻

2.3.数据分析
在本章中,我将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将在主要社交平台上收集的语料库分为“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并分析不同社交平台上攻击性和非攻击性意图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区分攻击性使用和非攻击性使用的主要方法是语境判断。之后,我将研究这些特定的语料库,以探索这个词的实际语用学。

3.结果和讨论

在本部分中,作者将解释由流行词“郭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通信环境的现状,并从应用这个词来探讨改善中国互联网环境可能取得的突破。
3.1语料库搜索结果
搜索结果大致如下:
根据第一章对“郭楠”一词的定义,前100个搜索结果几乎都使用了作者对该词定义的第四种类型。换句话说,在百度贴吧中,“郭楠”一词的使用几乎总是为了自嘲的目的,所使用的无疑是“郭楠”一词的非攻击性含义。这些语料库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现在讨论与性别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特别是那些可能导致性别冲突的问题。由于作者收集的语料库来自“孙笑川吧”,而这个吧中大多数用户都是男性用户。为了保证语料库的严谨性,作者还在男女用户比例基本相同的“核战争吧”(以下简称“核吧”)中搜索和收集。在收集的语料中,含有“郭楠”的语料数量非常少,只有10个。在这十篇文章中,九个语料库中的单词的含义在第四篇中有定义,而另一个语料库更为特殊,其定义为术语“郭楠”。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在贴吧语中,“郭楠”一词的语用学几乎不存在于冒犯性的语境中。关于该词在非攻击性语境中的语用学,作者将在第三章,第二节中详细阐述它。
这些行为在微博上的结果截然不同。在微博上,该词的前100名搜索结果中很少是没有冒犯性的。本文语料库中对“郭楠”一词的使用与作者在第一章中阐述的第一含义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在微博中,“郭楠”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用户的主观冒犯意图,即作者在第二章开头阐述的“冒犯”。此外,作者还在微博中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用法语料库。在这个语料库中,虽然“郭楠”一词的意思是冒犯男性群体,但这里使用冒犯的意思是指责那些使用这个词的冒犯的意思攻击男性群体的人。
小红书的搜索结果与微博上的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小红书的搜索结果被“郭楠”(如西安郭楠烧烤)的非在线含义所干扰,因此收集相关语料库的时间更长。

Bilibili的搜索结果显示,平台上对“郭楠”的使用主要是嘲笑,与第一章描述的第四个定义相对应。但与此同时,在Bilibili的语用环境中,使用“郭楠”及其谐音衍生词作为本文所描述的第一个含义也很常见。此外,使用冒犯他人这个词在这个平台上仍然存在。然而,虽然有一个语料库可以使用这个词作为一种冒犯,但这种用法在比利比利语上仍然非常罕见。总的来说,在比利比利语中,这个词的用法主要是非冒犯性的。在知乎上,根据作者的搜索结果,对“郭楠”一词及其同音衍生词的使用实际上相对简单。在平台上,上述词的主要意思通常是第一种类型,即指中国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冒犯。
换句话说,总的来说,“郭楠”一词及其谐音衍生词在互联网攻击和非攻击语境中的频率略有不同。还有大量的平台以一种冒犯性的方式使用这个词。
3.2 词汇“郭楠”的实际使用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术语“郭楠”在中国互联网中的实际应用。本节分为两个小节,在第一小节中我们将探讨该词在中国互联网非攻击性语境中的实际使用,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探讨该词在中国互联网非攻击性语境中的使用。
3.2.1在进攻背景下该词汇的使用
现在,我将以微博和小红书五个在线社交平台为例,分析“郭楠”一词在冒犯性语境下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库的分析,“郭楠”一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90%以上的微博和小红书中被使用。具体来说,在两个平台上的91个语料库中的82个被用作冒犯。
第一个目的是在冒犯性的语境中使用“郭楠”这个词。以作者在微博上收集的语料库为例,首先展示了一些语料库。
“政治正确是愚蠢国男的底裤。”
“我喜欢的东西是高度国民性的,所以它是国男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国男狭隘的民族主义脑袋想出的解决中国足球衰落的方案,就是让自己的女足运动员‘争取’孙兴慜。”
以这三个语料库为例,三个语料库的目标不同,和攻击的方面也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语料库都是进攻一个特定的男性群体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分离演讲者的攻击的对象,为了展示自己的观点,“我优于这些男人”。事实上,上述文章中的“这些人”一词通常是指所有的中国男人。可以总结说,使用术语“郭楠”在一个进攻的背景下从女性叙述者的角度是表明他或她优于一个特定的男性,也可能有贬低所有中国男人。
还有一种可能是,“郭楠”一词被用于冒犯性的语境中,也就是说,他只是想冒犯一群特定的人。为此,“郭楠”一词通常不与其他贬义词一起使用,用户会认为该词本身是贬义词,直接使用该词冒犯特定群体。
如前所述,在冒犯的背景下,“郭楠”一词通常是从女性叙述者的角度呈现的。但从男性叙述者的角度出发,在冒犯性的语境中使用“郭楠”一词也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上。其常见形式如下:
“我是男人,我觉得这种行为很郭楠很恶心。”
使用“郭楠”这个词在进攻的背景下从男性叙述者的角度,除了上述“证明他优于一个特定的男性群体”,也意味着一个目的:也就是说,获得一种身份和归属感在互联网上通过“说话”为一些女性群体从男性叙述者的角度。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男性从女性叙述者或女性叙述者的角度冒犯,或从男性叙述者的视角。根据作者收集的语料库,这种情况相对罕见。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通过另一个叙述者的观点使一个人的论点更有说服力,或者它可能是为了防止自己被卷入一场可能的网络责骂战争。
最后,我想谈谈一个最肮脏的语用学和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最严重的影响。让我们以这个语料库为例:
“国男被韩国财阀玩到**”
这篇微博文章基于一个真实的语料库,该语料库主要反映了韩国财阀对“郭楠”群体的暴力侵犯现象。这里的“郭楠”群体在性取向方面受到了冒犯。语料库中的言论明显带有对中国男性群体的侮辱和攻击,无论是针对整体还是部分。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男性群体的极端不尊重。
在互联网环境中,这种无端冒犯特定群体的现象愈发普遍,严重恶化了网络环境。这也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即应限制进攻性使用“郭楠”及其谐音衍生词。
使用“郭楠”一词的主要动机在于区分和攻击其他群体,以突显叙述者的优越感,并通过特定的叙述手法使更多网民接受其观点。接下来,作者将详细解析“郭楠”在冒犯语境中的常见用法。
分析语料库发现,“郭楠”的冒犯用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使用其冒犯含义,如“郭楠的民族主义思想”。第二种则是与其他贬损和冒犯性词汇结合,如“国男重灾区”和“愚蠢国男”,以增强攻击效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二种用法中常将“郭楠”与性相关词汇结合,涉及对被冒犯者性功能的侮辱。这种将性话题置于不当场合的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在下一部分中,作者将详细阐述术语“郭楠”在非冒犯性语境下的使用。

3.2.2在非进攻性的背景下该词语的使用
在实际语用学中,“郭楠”一词在非冒犯性语境中的使用通常由上下文本身决定,而“郭楠”一词在不同的非冒犯性语境中会被用于不同的目的和方法。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使用语料库“这下兽楠真成磁场郭楠了(悲)”来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其使用的上下文大致如下:在香港漫画《虎鲨》的第二部分中,作品中的人物白寿郭楠想通过任意的手段来挽回她的命运,而“郭楠”是对白寿郭楠行为的评价。情境没有冒犯性,因为它只是对一个虚拟的人的评估,并不是为了冒犯一个特定的、现实世界的群体。同样,作者还认为,在非冒犯的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包括在有合理理由(例如)的时候,被称为“郭楠”的人确实对妇女有毫无根据的冒犯)。
第一章中提到的“郭楠”一词的第一和第四个意思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使用动机。在第一个意义上,使用“郭楠”一词的动机可能是一种方便的表达。例如,作者在知乎:你愿意嫁给一个月收入6000的县城国男吗?在这个语料库中,“郭楠”仅指在县城工作的中国人,不冒犯。因此,整个句子语料库并不是主观上的冒犯性。在第四种意义上,在非冒犯性的语境中使用“郭楠”一词的目的更多的是跟收件人开玩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非冒犯性语境下,“郭楠”一词的使用与上下文本身有关,而“郭楠”一词的使用目的也因上下文的不同而不同。
但在实际的语料库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虽然我把“郭楠”这个词的语用学分为“冒犯性”和“非冒犯性”两类,但在实际语用学中,我发现在非冒犯性使用中使用不同含义的比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事实上,在百度贴吧中,今年之前主要用语用学的第四个意思。而且自今年以来,第一个意义的比例显著增加。例如:最近,在社交平台贴吧上,类似于“国男婚恋大冒险”的语料库比2022-2023年更频繁。事实上,在百度贴吧2022-2023年的语料库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具有类似意义的语料库。到了2024年,贴吧将屏蔽所有的“郭楠”及其主音衍生词,使得这些词在吧里无法搜索到,我在每天浏览贴吧时,仍然发现了5个含义相似的语料库。根据这些语料库出现的背景,这些语料库大多出现在叙述者认为“男性在婚姻或其他情况中受到女性的迫害”的情况下。这可能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些人担心,他们的权利没有受到保护。事实上,在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当“郭楠”一词的用户从男性的角度使用这个词来总结所有中国男性时,语境通常是“男性权利受到侵犯”。换句话说,在非冒犯性的情况下,如果这个术语在本文的第一个语义中大量出现,它可能是最近导致男性担心自己处境的社会事件的一个侧面征兆。
总而言之,“郭楠”一词在非冒犯性语境中的使用相对简单,通常直接出现在该片段中,很少与其他词一起使用。
此时,我们已经解释了“郭楠”一词在中国互联网不同语境中的目的和用法,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解释“郭楠”一词与中国互联网环境之间的联系。
3.3“郭楠”一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规范应用策略
网络热词“郭楠”的广泛流传,对广大网民的价值观产生了显著影响。该词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其快速传播和普及的特性,与模因理论中的“简洁明了”和“易于传播”原则相吻合。通过对第二章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带有冒犯性。因此,可以认为,“郭楠”一词在中国互联网上常被用作嘲笑他人言论的工具,这种滥用情况无疑会阻碍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郭楠”作为冒犯特定群体的常用词汇,其广泛使用可能会加剧中国互联网上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进而使网络讨论环境变得日益紧张,情绪化表达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可能对中国互联网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同时,该词的冒犯性使用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风险。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经历与负面心理之间存在明显联系,如学习成绩下滑、逃课、辍学甚至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的暴露可能引发极端行为,如抑郁、自尊心低落,甚至自杀。因此,可以推断,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产生巨大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网络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多为负面。
从语料库的统计可以得出,在某些平台上,“郭楠”一词冒犯特定群体的比例较高。如上所述,微博上的61个语料库中只有一个是非攻击性的,而其余的60个语料库都是攻击性的。在小红书的30个语料中,22个使用这个词是冒犯性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个词的攻击性使用中,语料库中有一部分的意思是极其肮脏和强烈的侮辱。(例如,3.2.1节“国男被韩国财阀玩到**”节中出现的语料库)该语料库的出现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危害也在3.2.1节中解释。因此,限制“郭楠”一词的攻击性使用,具有维护中国互联网环境的自然理性。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探索如何限制这个词的攻击性语用。在下面,我将提出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观点,并可能限制这个词的冒犯用法。
在前一部分中,我们提到了“郭楠”一词的起源。可以看到,这个词已经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流传了好几年了(这个词出现在2020年之前),所以它从中国的互联网上消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利用这个术语作为一个突破来寻求改善中国互联网的通信环境,只能基于控制“郭楠”一词的攻击性使用。在分析了“郭楠”一词的广泛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后,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减少该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广泛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加强对言论的审查,即从用户说话到其他网民可以看到语音的时间内,有多种方法可以判断语音是否构成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冒犯。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微博和小红书这两个社交平台上,“郭楠”及其谐音衍生词的攻击性使用在整体语用学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在这两个平台上,都需要更加关注该术语及其谐音衍生词的使用规则。
二是反对性别对立。从上图可以看出,“郭楠”一词可以从冒犯背景下任何性别叙述者的角度使用。因此,在冒犯的情况下使用这个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性别反对。因此,为了减轻使用“郭楠”一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整个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反对性别对立的叙事。虽然据说今天中国互联网上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这些对“性别对立”的反思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然而,在本文中描述的大多数攻击性情况下,“郭楠”一词的使用并不是关于女性对自己权利的思考,而是关于针对某一群体的攻击性语言,通常是部分或全部的中国男性。这种用法加剧了男女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不仅限于言语上的争执,还可能导致实际的社会行为,如某些事件中“龟男”被歧视或排斥的情况。此类性别对立的语言表达在网络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反而加深了公众对于性别问题的固有偏见。它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也激发了一些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此外,这种攻击性的用语还可能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看法,使得一些人更加坚持自己的性别立场,而不是寻求共识和理解。在网络空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通过这种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建构得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进攻性地使用“郭楠”这个词只会带来更激烈的对抗。在互联网上,这种对抗很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触发器,进而对网民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恶化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语用环境。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正在高速发展。因此,在未来,改善中国互联网通信环境的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人工智能来识别和屏蔽潜在的攻击性通道。最后,通过合理控制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助媒体,以及控制引发性别争议的新闻问题,可以减少“郭楠”一词的攻击性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作者收集的语料库,“郭楠”一词的冒犯性使用根源于当前中国互联网上的性别对立浪潮。因此,从媒体的角度来控制这些问题,有助于遏制这一趋势。此外,类似的方法也可以扩展到互联网通信的其他方面,以帮助改善中国互联网的通信环境。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收集真实的语料库来分析中国互联网上的“郭楠”等其他负面词汇,探索它们的用法和意义,然后从负面的方面帮助改善中国互联网上的沟通环境。

结论

在对中国互联网中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往往会选取那些在中国网络空间内高频出现,同时又不倾向于冒犯特定社会群体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此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网络语境下语言使用的特色及其与传统语言习惯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更能揭示中国语用学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
然而,互联网流行词“郭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中国互联网日益具有攻击性的通信环境的缩影。本文通过对不同社交平台上的语料库的收集和分析,阐述了“郭楠”作为网络流行词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的目的和用法,以及该词的广泛使用可能对我们改善中国互联网交流环境的启示。本文中使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的研究。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就像“郭楠”这个词一样,还有很多其他的网络词经常被用来冒犯特定的群体。虽然这些词不能发表在《咬文嚼字》等严肃期刊上(因其具有侮辱性内涵),但对其的研究应成为互联网热点词研究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中国互联网语言环境,成为改善现代汉语语言环境的重要参考。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郭楠”这一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变化,而是涉及到语言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以及认知心理等多个层面。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语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及这些语言现象如何反映和影响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

致谢

感谢群友“导管大王”提供的原文。本文只是在您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拙劣改造。
感谢平时和我一起下头的群友们。我爱你们。

中文参考文献

[1]陈倩,冉永平.网络语境下冒犯的语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 语言学研究,2018(01):6-17.
[2]单小玲. 网络热词使用现状研究[J].华商论丛, 2023, 3 (01): 108-116.
[3]方寅, 李萌. 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与解构——以“内卷”为例[J]. 语言文字应用, 2023 (02): 112-120.
[4]李昕萌.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群体影响的探究——以美国为例[J].新闻传播,2022 (14): 26-28.
[5]刘观玉. 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以“杨笠事件”和“丁真事件”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2 (12): 130-132.
[6]钱媛慧. 网络热词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培育[J]. 国际公关, 2022 (18): 176-178.
[7]申智奇. 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 (02): 78-86+94.
[8]岳洋洋, 刘长江. 语义韵视角下网络热词“破防”的英译研究[J].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3 (02): 59-64.
[9]张瑶. 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评《语言学理论应用与语言教学的多维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 (05): 100.
[10]周祎, 王佳宇, 赵宇帆. 近十年(2012—2021)网络热词情感意义历时演变及社会价值观引导[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20 (05): 93-97.

外文参考文献

[1]Gisela, B & A. Norris. The Impact of Civil Gang Injunctions on Networked Violence Between the Bloods and the Crips[J]. Crime & Delinquency. 2019, 65 (7): 875-915.
[2]Robin M. K., G. W. Giumetti & A. N. Schroeder.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yberbullying research among youth [J]. Phycological Bulletin, 2014, 140 (4): 107-137.
[3]Tang, Houguang, Litao Yang. On the Post-modern Variation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8: 62-185
[4]Xia, Jie, and Ping Wang. “Am I Trolling?: A CA-informed Approach to Gangjing in a Chinese Online Forum.” [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22(47): 1-19
[5]Zhou Yan.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Research on Network Languages in Internet Group Communi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21: 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