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高卢战记》及其叙事特色

文章发布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页面浏览: 加载中...

这是世界文学史课程的第二次pre。

我对其的总体态度大概和第一次一样。

说回《高卢战记》。我对这个书的认识大部分建立于初中三年级(2020年的湖北,你懂的)高强度上网冲浪的军迷生活。偶然读到,自认为懂了罗马史;但是回过头来看,终究是闹了笑话。

上课选pre题目的时候,我想做的启蒙运动,现实主义,惠特曼的诗歌等等题目都被抢了。只有《高卢战记》我有幸排在第一个。

后面老师说,我是世界文学史开课十多年以来第一个选《高卢战记》的。原来如此吗。还是有点荣幸。只不过一看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就不荣幸了。惭愧惭愧。

*目录

1.恺撒及其《高卢战记》简介,

1.1《高卢战记》的叙事动机和背景

1.2《高卢战记》的结构和内容概述

2.叙事艺术分析

2.1 叙事特色:目的性,选择性,功能性,(三位一体,通过选择性叙事,达到塑造形象目的,实现教化政治功能)简洁性与实证性

2.2 叙事人称与视角

  1. 结论——雄风凯歌,王道征途

01.凯撒(感谢Microsoft Copilot帮忙)

恺撒,即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堪称罗马历史上一流的杰出人物。他集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与改革精神于一身,对罗马帝国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重大作用。恺撒在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历经无数挑战与胜利,不仅塑造了罗马的政治格局,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早年生活与政治起步(公元前100年 - 公元前69年)
恺撒诞生于公元前100年,成长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显赫贵族之家。年轻时期,他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天赋,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学习,积累了深厚的才能。公元前69年,恺撒成功当选为大祭司,正式涉足罗马政治舞台。尽管其早年生活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成长于罗马贵族家庭的他,自幼受到优质教育,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培养出了卓越的演讲和写作能力,这些才能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治崛起与军事征服(公元前69年 - 公元前45年
凭借外交手腕与权谋策略,恺撒在罗马政坛迅速崭露头角,并获得了重要地位。他通过外交与权谋,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征服高卢和不列颠地区,从而增强了罗马帝国的领土和势力。此外,他还与庞培、克拉苏等政治家形成了三人统治集团,共同掌控罗马政治大权。在此期间,恺撒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于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0年间成功征服高卢和不列颠,为罗马帝国扩张领土和增强势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战与独裁统治(公元前49年 - 公元前44年)
恺撒的政治野心与独裁倾向使他与贵族及政治敌人产生矛盾,最终引发内战。他与庞培展开激战,并于公元前45年战胜对手,确立了对罗马的绝对统治。在此期间,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实现了中央集权,为罗马帝国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刺杀与遗产(公元前44年 - 公元前30年)
然而,恺撒的独裁统治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和阴谋。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遭遇刺杀身亡,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和生命。尽管恺撒的生命以悲剧告终,但他的政治和法律改革为罗马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名字成为罗马皇帝的头衔,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继承者与传承(公元前30年以后)
恺撒的离世并未终结他的影响力,他的继承者们继续争夺权力,导致罗马内部动荡不安。特别是恺撒的继任者奥古斯都,继承了恺撒的遗产,并开创了罗马帝国的初期,引领罗马帝国走向黄金时代。恺撒在罗马历史上的主要贡献包括军事扩张、政治改革和中央集权。他通过征服大片领土,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疆域,为帝国后期的帝国主义时代奠定了基础。同时,他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包括土地分配、减少贵族特权等,促进了罗马社会的发展。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罗马帝国更加统一和稳定。恺撒的影响不仅限于罗马帝国时代,他的名字成为皇帝的头衔,“凯撒大帝”成为罗马皇帝的代名词。他的形象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中被广泛描绘,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他的政治和法律改革为罗马帝国后来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法律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1.2《高卢战记》
*了解成书背景,划分及每卷的主要内容。

《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全书共分成8卷,每章各描述整年凯撒遭遇的种种大事,其中包括战事、举办祭典、巡回裁判等行省大事。前七卷(即前58年至前52年这七年)为凯撒本人亲笔著作,最后一卷(即前51年与前50年这两年)则由凯撒的幕僚兼好友奥卢斯·伊尔久斯(Aulus Hirtius)补充。
公元前52年—前51年,凯撒压制住高卢领袖——维钦托利所发起的联合作战,高卢基本平定,高卢战事基本结束。

BC58-57年,高卢概况,罗马对厄尔维几人的战争
BC57-55,凯撒在高卢的外交活动;对日耳曼人的战争
卷1.卷2
卷3.卷4

叙事结构十分清晰。
卷5.卷6
卷7.卷8
BC54-53,第二次远征不列颠以及高卢叛乱。
BC52-50凯撒入侵并镇压高卢大叛乱;凯撒和元老院.

02.《高卢战记》介绍
《高卢战记》为恺撒除《内战记》之外另一部作品,是恺撒流传于世的仅有两部著作之一。《高卢战记》是恺撒描述自己从公元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总督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恺撒文笔极佳,叙述流畅,《高卢战记》是对长达八年之久的高卢战争的详细记录,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战事最为权威的史料。
恺撒不光记录了战事经过,也对日耳曼、高卢乃至不列颠的风俗物种进行了记录。《高卢战记》中,阿莱西亚战役无疑是整个战记中的亮点,是西方战争史中利用土木工事同时进行围城与包围作战的突出战例,也是罗马文明彻底平定高卢地区的标志。而恺撒对此部分的记录令人惊心动魄、赞叹。
此书详细描述了公元前47年的恺撒大帝用了5天时间平定了庞培部下本都王子帕尔纳凯斯的叛乱,欣喜的他在给罗马友人报捷时只用了3个拉丁语单词:“Veni!Vidi!Vici!”,我们把它翻译成“我来了,我看过,我征服过”。今天,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勾勒出这位伟大君王的威严轮廓,然而,恺撒当年的著述,却能最好地还原这尘封已久的辉煌记忆。
在这两部著作中,恺撒用平实的语言记录并陈述了发生在2000年前的战争,他的笔锋轻快流畅,使得这两部著作的可读性很强,每篇随记都成为一个历史故事。
《高卢战记》全书共分为8卷,其中前7卷都是由恺撒执笔,记叙了公元前52 年秋天之前的历史,第8卷是奥卢斯·希尔提乌斯于恺撒死后不久补充完成,他是恺撒的朋友也随恺撒一起南征北战。 自恺撒出任高卢行省总督以来,赫尔维西亚人迁移引发的动乱持续不断。本文详细叙述了这一系列事件,包括维钦托利的失败,直至罗马内战爆发前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期间,各种政治力量间的角逐和军事冲突异常激烈,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对厄尔维几人的战争,凯撒在高卢的外交活动,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对不列颠、对比利时人的战争,对文内几人的海战和对日耳曼人的报复,凯撒入侵并镇压高卢大叛乱和阿来西亚之战。

(*叙事背景
恺撒曾借阿里奥维司都斯之口说,“如果他杀死恺撒,就可以讨好许多罗马的显贵和要人……可以换来这些人的感激和友谊。”由此恺撒揭露出他的政敌们的阴险的嘴脸,想把恺撒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故恺撒通过撰写《高卢战记》作为武器以保护自己。

恺撒写《高卢战记》的目的不仅是要回击自己的敌人,为自己辩护;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从而为自己的支持者提供一个宣传鼓动的所谓“证据”,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高卢战记》是恺撒以拉拢选民为目的而写成的选举宣传单。

恺撒想通过《高卢战记》一书向罗马人民表明,只有他才是罗马国家的真正捍卫者和英雄。正因为有了他,罗马才拥有安宁的周边环境与国家的繁荣。他在叙述困苦险难的战斗时, 也只是寥寥三言两语的提起他自己在战斗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以及自己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让罗马人民知道,他的对手是能征善战、骁勇强健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并不是像那些东方古老国家一样衰朽无用.)

03.具体分析叙事艺术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作品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还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历史的瑰宝。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它们所展现的实用主义特色,使得这两部作品在历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高卢战记》是恺撒在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0年期间所著,这部作品记录了他在高卢地区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斗争。当时的高卢地区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政治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特点都深刻地影响了恺撒的写作风格。他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战争的过程、军事策略、风土人情等,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实用主义在《高卢战记》中的运用,不仅使得高卢、日耳曼等地区的风土人情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历史学中的经典。恺撒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历史,他关注的是战争的实际效果和军事策略的运用,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这种实用主义的历史观,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说服力。

恺撒的实用主义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写作目的上,还体现在他的文笔上。他的史书文笔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冗长的叙述,但却能够深入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涵。这种实用主义的文笔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更加具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是他史学才能的杰出体现。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关注战争的实际效果和军事策略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深入的分析。这种实用主义的历史观和文笔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历史学中的经典,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示。

(例如,当时恺撒的政敌指责恺撒违反了他自己在担任执政官的那一年提出通过的“犹理亚反贿 赂法”,并攻击恺撒,以恺撒在高卢多次没有征得元老院的同意就发动战争的诸多实例作为攻 击的靶子。所以在《高卢战记》中几乎每次开战前,恺撒都反复细致的解释该次战斗之所以 进行的原因,并着重强调本次战斗的不可逆转性和难以避免爆发冲突的根本导火索。在他叙 述对厄尔维几人、比尔及人和文内几人的战争时,以及叙述远征不列颠和进入莱茵河以东时,首先说明的都是他不得不进行这几次战争的理由。)

3.1 选择性,目的性,功能性

凯撒在描述与日耳曼部落的冲突时,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战术上的胜利。例如,在描述与阿里奥维斯图斯的战斗时,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布置,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叙述强化了凯撒作为一位英明的军事指挥官的形象。

然而,凯撒在叙述中往往忽略了罗马军队在战斗中的损失,以及战争对高卢平民的影响。例如,在攻占阿瓦利肯时,他没有详细说明城市被摧毁后平民的遭遇,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军事胜利上。这种选择性的叙述有助于维护他在罗马公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对战争残酷性的过多描绘。

不过恺撒行文巧妙、用词精准,使别人很难直接看出他的写作目的。首先,恺撒给自己的这本《高卢战记》起的名字是“Commentarii”,意思是“随记”或“手记”,他表面上想表明自己不过是以随笔的形式平铺直叙事实,而不敢夸口将《高卢战记》标榜成一部名作。但是同时他采用委婉地使用正面叙述事实经过的形式代替直接的答辩形式,从而为自己辩护。此外,凯撒在书中对敌人的描述也体现了叙事的选择性。他经常将对手描绘为野蛮和不文明,这样的描述有助于为罗马的征服行为提供正当性。通过贬低敌人,凯撒试图向读者传达罗马军队在道德上的优越性。

总的来说,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的叙事选择性旨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的军事行动辩护,并为罗马的扩张主义政策提供正当化。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目的,也反映了当时罗马社会的价值观和期望。

3.2 简洁性
《高卢战记》的叙事简洁性是其文风的一个显著特点,凯撒以简练、直接的方式记录了他在高卢的军事行动。

西塞罗的话:【然后布鲁图斯[说]:“实际上,我特别认可[凯撒]的演说词。进而,我读过[他的]许多[演说词]。而且,他还写过关于自己的事迹的某些手记。“事实上,”我说,“[它们]非常应该受到认可,因为它们是裸体的、直白的、迷人的,言辞的一切装饰如同衣服那样脱掉了。但是,当凯撒希望其他人拥有准备好的[材料]时(那些想要撰写史书的人可从中吸收[素材]),受益的或许是庸人,他们将会动念用烫发钳烫卷那些[材料]。④实际上,他使清醒之人打消了撰写[史书]的想法,因为在史书中,没有什么比朴素而清晰的简洁[表达]更加美妙。”】

凯撒在描述战役时,通常会直接陈述事实,避免过多的修饰语和感情色彩。例如,在描述赫尔维蒂人的迁徙和随后的冲突时,他简单地列出了赫尔维蒂人的动机、行动以及罗马的反应,而没有加入任何夸张或情感上的描述。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使得事件的陈述更加清晰,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此外,凯撒在叙述中经常使用短句和并列句,这样的语法结构有助于快速传达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军事报告的特性。这种简洁的叙事风格不仅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得《高卢战记》成为了一部在历史和文学上都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西塞罗曾高度评价《高卢战记》的简洁性,他认为该作品“毫无修饰”,具有一种“裸体”的美感,使得其他试图写作同一题材的人显得如画蛇添足般可笑。(高卢战记第一个段)这段话不仅清晰地划分了高卢的三个主要部分,而且用词简练,没有冗余的修饰,展现了恺撒在叙述中追求效率和精确性的文风。(联想《醉翁亭记》)《高卢战记》开卷第一句话“高卢全境分为三部分”就已成为 欧洲人的口头禅,英国文学大师萧伯纳就指出这句话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简单明白、人人都可以读懂,尽管“高卢全境分为三部分”这话并不风趣也欠乏事实证据,因而在所有拉丁文著作中萧伯纳最欣赏的就是恺撒的文字。这种简洁明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和中国唐代的著名 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相似,具有很强的传诵性。这样,师承莫隆、民族精神和军政实践相结合,就产生了恺撒这种淡雅质朴却又遒劲有力的少见的文风。

另一个例子是在描述赫尔维蒂人领袖奥尔吉托利科斯的野心时,恺撒简单直接地提到了他的计划:“奥尔吉托利科斯…怂恿民众离开本土,去征服全高卢。” 这里,恺撒没有过多地描绘背景或动机,而是直接点明了奥尔吉托利科斯的行动,这种直截了当的叙述方式使得事件的核心被迅速凸显出来。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卢战记》的叙事风格是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有效地传达信息的。这种风格不仅使得文本易于理解,而且也便于记忆。

恺撒深厚的文学修养孕育了他出众的史才,特别是他的文笔,简洁清新、朴素明快,与 当时流行的词藻繁缛的文风截然不同。恺撒曾跟随希腊罗德岛的修辞学大师莫隆先生学习希腊文化。同时他也继承了罗马人崇尚务实简朴的精神,尤其是日后恺撒从事军政,由于戎马的实践生活,当然是时间紧促、不能讲究文章绮丽花哨,行文力求简短。在语言表达上 力求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他非常注意落笔分寸的拿捏,遣词造句之中不流露任何声色情感, 整部作品从头至尾没有普通回忆录一般的矫揉粉饰,而是至始至终保持一种简朴、凝练、平静、流畅的笔触来叙述他在高卢的一切经过。

卷二(公元前57年):恺撒描述了比尔及人之役,包括渡过阿克松奈河、解除毕布拉克德之围、惩罚俾洛瓦企人、击败纳尔维人以及攻击要塞阿杜亚都企的事件。这些描述展示了恺撒如何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了战争的关键时刻。

卷三(公元前57—56年):恺撒记载了塞维乌斯·盖尔巴在奥克多杜勒斯击退塞邓尼人和维拉格里人的攻击,以及季度留斯·萨宾弩斯对文内里人的战争等事件。这些记述体现了恺撒对战争细节的精确把握。

卷四至卷六:恺撒集中记叙了他率领罗马军队对高卢各部落的征服,以及两次渡过英吉利海峡远征不列颠的史实。这些卷章中,恺撒的叙事依旧简洁有力,充满了军事行动的紧张和迅速。

卷七和卷八:记述了高卢各部落对罗马统治者的武装反抗和恺撒最终平定叛乱的过程。特别是在卷八中,由恺撒的幕僚奥卢斯·伊尔久斯续写,补充了公元前51至50年的空缺,记录了恺撒如何处理高卢的政治和军事事务。

这些例子展示了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如何运用简洁的叙事技巧,有效地传达了大量的历史和军事信息。
恺撒的文笔如同用剑,该叙述时就说出,如同宝剑出鞘;该略 去时就不必赘述,形似剑锋回敛,是以一当十的气势;语气时而平静和蔼,时而登高临下,给人以玉树临风、独立一帜之感。

3.3 实证性
叙事的客观性:《高卢战记》被认为是在客观叙述背后的辩解。凯撒在书中对于每次战事爆发的原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用以辩护自己多次违反了他在担任罗马执政官时通过的法律。

高卢战记》的叙事实证性体现在凯撒对战争事件的详细记录,他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日期、地点和数字,还包括了战术、政治决策和个人评价。

讲述历史原因:罗马这个庞大的奴隶制帝国是由城邦发展而来的,其政治、军事,还有法律都是当时最强大以及最完 备的。出于奴隶制的国家利益考虑,就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罗马精神的主要内涵,即:严谨、务实、坚毅、服从、责任感。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上,罗马人都以务实为主要目标导向,所有事件、行为 均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为首既是罗马人思维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同时也是罗马人谋生和扩张发展的必然选择。罗马人的务实精神从其作为一种民族特质来说,主要体现在政治策略、 军事制度、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甚至是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准则都强调实效,追求结果,从而使罗马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

凯撒在描述赫尔维蒂人迁徙的事件时,详细记录了赫尔维蒂人的动机、行动以及罗马的反应。他提到了赫尔维蒂人焚烧了所有的村庄和城镇,以防止自己的人民想要返回。这种详细的记录显示了凯撒对事件的实证性叙述,他不仅记录了事件本身,还试图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

在叙述战斗时,凯撒经常会列出部队的具体配置、敌人的数量以及战斗的结果。在描述与日耳曼部落的战斗时,他详细记述了自己如何利用地形和战术布置来取得胜利。这些描述不仅提供了战斗的直观画面,也展示了凯撒如何通过实证性的细节来增强叙述的可信度。

(然而,凯撒的叙事实证性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学者们指出,尽管凯撒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信息,但他的叙述也可能包含夸大或歪曲的元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例如,他可能会夸大敌人的数量来突显自己的胜利,或者忽略自己军队的损失来维护其无敌将军的形象。)这部分,主要在目的性那部分进行讲述。

《高卢战记》的叙事实证性体现在恺撒对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对事实的精确描述。例如,在第四卷中,恺撒描述了他如何渡过莱茵河并建造桥梁,这不仅是军事行动的详细记录,也展示了罗马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他提供了建桥的具体细节,如使用桩和梁的结构,以及如何在敌人的威胁下迅速完成建设。

在第五卷中,恺撒记述了远征不列颠的经过,他详细记录了航海路线、遇到的风暴、登陆地点以及与当地部落的交涉。这些描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航海和探险的宝贵信息,也反映了恺撒在叙事中追求的实证性。
第七卷中,恺撒详细叙述了维钦托利克斯起义和阿莱西亚之战的情况。他记录了战争的策略、部队的部署、战斗的进展,以及最终的胜利。这些详细的战争记录不仅证明了恺撒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在叙事中坚持的实证性原则。

总的来说,《高卢战记》中的实证性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古代战争、政治和社会的清晰窗口,同时也反映了恺撒作为军事领袖和政治家的形象。在《高卢战记》中的叙事实证性是他试图通过详细的记录来增强自己叙述的权威性的一种手段。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他自己的政治提供资本。

在历史学家和那些赞成其观点的读者看来,不偏不倚、保持客观公正的对待敌人的主张, 从感情上来讲总是很难的。但让说辞从敌人的口中而出,巧妙的让客观对待敌人的感情和主张这一目标有可能实现,而且与此同时也不伤害读者的感情,恺撒做到了.

3.4 人称
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行动,这种叙事视角的使用有几个重要的作用:

客观性:通过使用第三人称,恺撒创造了一种客观和权威的叙述声音。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感觉到叙述者与事件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增加了叙述的可信度。

权威性:第三人称的使用也赋予了叙述一种权威性,仿佛是一个全知的观察者在记录事件,这样的叙述更容易被接受为事实的记录。(与实证性相符)

文学效果:使用第三人称可以增强文学效果,使得叙述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它允许作者从不同角度展现事件,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与简洁性相符)

政治目的:恺撒的这种叙述方式也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通过将自己置于叙述之外,他可以更有效地宣传自己的成就和军事胜利,从而在公众中塑造一个英雄和领袖的形象。

历史记录:最后,这种叙述方式也符合当时历史记录的传统,使得《高卢战记》不仅是一部个人的战争记述,也是一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献。(与目的性相符)

他谦逊地把这部书叫做《Commentarii》, 即《随记》或《手记》之意,表示不敢自诩为著作,只是直陈事实,供人参考而已。在叙述 过程中,他处处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自首至尾,通篇都用异常平静、简洁的笔调叙说战事的经过,不露丝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 敌,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两处地方提到自己的宽容和仁慈,也 都只是转述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极为松散的平铺直叙,使不明当时凯撒处境的人读后,不知不觉会以为作者是以极坦率的胸怀,不加雕饰地随手叙写的,这正是凯撒写作时一心要追求的效果。

恺撒的这种叙事方法,用“恺撒如何如何”的语句和总揽全局的视角来描绘自己的行动,给读者留下了客观公正的印象。这种叙事风格在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但在《高卢战记》中的运用,特别是由实际的历史人物自己使用,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

4.总结

简洁性:恺撒以简练、直接的文风叙述事件,避免不必要的修饰,使得叙述清晰易懂。

实证性:恺撒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日期、地点和数字,以及详细的战术和政治决策描述,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尽管恺撒的叙述带有个人色彩,但他努力保持客观,尤其是通过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行动。第三人称的使用赋予了叙述一种权威性,仿佛是一个全知的观察者在记录事件。

政治目的:恺撒的叙述也是一种政治宣传,通过塑造自己的形象来赢得罗马公民的支持。

教育价值:恺撒详细记述了高卢、日耳曼和不列颠的风土人情,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高卢战记》的叙事特色不仅反映了恺撒作为军事领袖和政治家的形象,也展示了古代历史记载的特点。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古罗马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源。总而言之,《高卢战记》是恺撒的杰作,以其简洁、实证、客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对古罗马军事征服和政治策略的深刻洞察。恺撒通过第三人称的使用,巧妙地在塑造自己英雄形象的同时,保持了叙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理解古典拉丁文学的重要文本。恺撒的这些叙事特色,使《高卢战记》成为了历史和文学双重价值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M], 任炳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古罗马)恺撒:内战记[M], 任炳湘,王士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
[3].(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M], 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4]政治斗争造就的历史学家——论恺撒史著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樊蒙,内蒙古大学,2013
[5]《高卢战记》:恺撤亲自讲述的古罗马故事,2013.8.20|IT Time Weekly
[6]Douglas A E, 1966. M. Tulli Ciceronis Brutu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7]Kaster R A, 2020. Cicero: Brutus and Orator: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